山居即方法|走进吴滨的山水之间 首
2025-08-23 22:30
在上海的繁华与安吉的山谷之间有条看不见的轴线,不以公里丈量,而是以内心为引。无间设计创始人吴滨把自己的新家安放在安吉山谷中——与其说是一处居所,不如说是为精神安顿所筑的一段“留白”。人们熟知的吴滨,是“摩登东方”美学风格的引领者,而在这片山水之间,承载的不止风格,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实践。
两个小时车程,从上海的家出发,驶入山林,落点即“安”。玻璃幕墙退去,山谷之声渐起;钢筋水泥的棱角,被竹影所柔化,人被自然包裹。
吴滨的新家——他新近设计完成的山居私宅便坐落于安吉这片山谷之中。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玻璃窗后流淌的绿意,阳光泻入,鸟鸣穿行于风之上。尚未落座,疲惫便已消散。
没有仪式感的刻意,却完成了一场感官与精神的切换。“这是一处为自己而建的空间。”吴滨说,“它相对内向,更温暖,像是节奏迅疾的日常之外,一个小小的庇护所。”
城市赋予我们效率、标签和存在感;而山居的意义,恰恰在于卸除这一切。
“当时间松弛,节奏放缓,便为精神打开一道出口,让人得以在安静中卸下角色,与自己重新相处。”吴滨说,这正是他设计这座山宅的出发点——为“成为自己”构筑空间。
在他眼中,设计是在创造能够放松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在这座宅邸中,没有刻意的划分空间和功能的边界——坐下、凝望、停留、沉思,皆由自己的兴趣与日常、当下的身体与心境引导发生。
这座房子的“沉静性”,可以唤醒被日常遮蔽的感知力。在茶室喝茶,在泡池里听风,或是修剪一株庭间植物,疲惫便从身体褪去,一种深层次的连接已悄然发生——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在过度设计的城市生活之外,这份源于山林的“非设计性”,反而成为人心最本质的抚慰。
在吴滨看来,当真正的竹海与山谷近在咫尺,设计的任务,是退后一步,构建“让自然发生”的当代容器。他以“设计消隐”为原则,“我并不试图强调造型,而是思考如何让自然以最少人为介入的方式,自主发生。”吴滨说。因此,这所宅邸在材料选择、结构布局、光影节奏上,处处回应山的气息、水的流动与风的律动。首层空间通体浅色,与光融为一体,从客厅延展至露台,再向远山过渡,视线可穿越多个界面,亦将主角还予自然,回应地势与远山,并在留白中给予日常一种呼吸感。
而地下层的茶室,则如同宅邸的精神中轴。极具东方意味的品茗需由空间予以承托:甘甜之味、清香之气、庭院之景、山谷之声——感官彼此交织,形成澄明的意境。
这样的空间逻辑背后,是吴滨自幼研习水墨画所内化的审美感知——中国山水画讲究气韵和意境,讲究虚实相生、留白与共生。吴滨将这一东方语汇悄然转译进安吉的山居日常空间:宣纸糊墙、光线漏窗、微风穿堂、绿意入室……看似微妙的安排,建立起人与山水的默契连接。
这幢隐于山林的私宅中,山居早已融入吴滨的日常,是他生活哲学的具象表达。山居生活,自带一种“去繁就简”的东方气质。他以留白造境,如同文人画中空笔的妙处,留出的是余韵,也是心境与想象。
这与斯堪的纳维亚的极简主义在精神上似乎遥相呼应——试图剥离多余,以回归自然与本质。在吴滨看来,北欧之简,源于冷峻气候与清晰结构,是务实理性的美学,通过干净的线条与秩序逻辑,实现温润的人性化空间;而东方的“简”,则更接近一种虚的美感,是文化深处的消隐之道,以“无”蕴“有”,于简朴和留白中启发感知与想象。
吴滨的山居私宅,于极简中蕴藏不言的丰盈,织就出一种独特的交叠气质:理性亦诗意,克制亦流动。
这一设计理念同样贯穿于吴滨的生活实践之中。山居是在低调中建立秩序,对日常的回应,讲求精准与分寸;物的存在,当如大树般隐匿于自然的建筑,沉静而自足,安然于四季。设计中使用来自北欧的奢品家电ASKO,几乎具备建筑逻辑的严谨,低调、克制。设计得以以一种近乎无声的力量融入生活,始终精准回应日常所需的同时,与山居生活相契,与自然彼此呼应。
真正出色的设计,不喧哗,不张扬,悄然“隐身”于日常之中。ASKO的存在,正如这座山居本身:不言说,却始终在场,以最安静的方式与生活并行。正如吴滨所言:“好的设计,不是强调存在感,却在行为层面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支持。 ”
在这个被过度定义的世界里,“山居”不只是一个场所或一种风格,它是一种回应生活的方式,一种“顺应本心、有意识地选择”。
山居即方法:以山水为语言,以空间为载体,而人,才是这场对话的回声。
采集分享
举报
吴滨
上海无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地级市
60 作品/
0
人气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