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隙咖啡,写字楼下的温室花园
2025-08-12 16:23
在昆明市中心招银大厦一层西北角,藏着素造建筑近期作品—光隙咖啡。
▽光隙咖啡©张雷
▽光隙咖啡©张雷 这个温暖而细腻的空间,还来源于主理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困惑。 作为招银大厦的上班族之一,她意外发现周边竟缺少一家像样的精品咖啡店。每次商务洽谈或同事聚会,都不得不穿过马路前往对面商圈。这个“城市中心咖啡空白”的发现,激发了她创业的念头。她召集了另外三位同样热爱咖啡的女性友人,一起踏上了咖啡创业之路。
▽招银大厦大堂©尹晓文 为了打造这家理想的咖啡店,她们走访了从上海到东京大大小小的精品咖啡厅。初次与我们见面时,便明确提出,希望在昆明这座城市的传统商圈中,打造一个兼具精致感与温度的咖啡空间。
▽光隙咖啡©张雷 现场踏勘后我们发现,整体空间被分为两个部分:办公楼大堂内的室内空间被立柱与扶梯挤压,略显局促。但外部空间:四个被绿植环绕的尖顶玻璃盒子与三个现存的临时凉亭,虽与室内完全分隔,却为我们指明了清晰的设计方向——在写字楼之下,营造一座“温室花园”。
▽改造前场地内的玻璃盒子
▽改造后的“温室花园”©张雷 我们希望在钢筋水泥的写字楼下,营造一个会呼吸的绿色空间:既要有商务洽谈所需的精致感,又要为都市人提供放松身心的温暖角落。
▽玻璃盒子内部©张雷
▽光隙咖啡©张雷 方案整体围绕着光影和绿植这两大主题展开。在保留原有尖顶玻璃盒子结构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将顶部打开,引入自然光。阳光随着时间流转,从顶部洒入,沿着斜面屋顶以不同角度投射至室内的座席区域,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光影效果。窗边绿植沐浴在阳光之下,仿佛被一层绿色的光晕包裹,为整个空间增添了生机。
▽玻璃盒子顶部开窗与绿植©张雷
▽玻璃盒子内部座椅区域©张雷 由于原有的室内与室外空间缺乏联通性,我们的设计从打破空间边界开始。我们将原有的第一个玻璃盒子斜向切开,作为半开放式结构。既强化了入口的视觉识别性,又形成了自然的动线引导,这也是连接室内空间与玻璃盒子空间的唯一路径。入口大门与台阶处景观相结合,重塑了场地的秩序。往来的客人和服务人员皆需经过此处,也进一步模糊了内外空间的边界。
▽光隙咖啡入口亭子©张雷
▽入口通道©张雷
▽入口亭子与室外凉亭©张雷 为延续玻璃盒子所营造的松弛氛围,也让绿植的色调在大堂的室内空间中自然蔓延,我们选用了淡绿色莱姆岩涂料覆盖墙面,吧台吊柜则呼应性地采用了绿色饰面板。
▽咖啡操作台区域©张雷
▽室内休闲书吧©张雷 在操作吧台前我们设置了一组可移动的模块化客座吧台,使空间能够在聚会活动与日常社交之间灵活切换。平时,它作为吧台使用;而在未来的咖啡杯测等活动中,也提供了更多场景转换的可能性。
▽咖啡操作台与可移动休闲吧台©尹晓文 过道顶部同样采用了斜面设计,使阳光能够自然洒落至客座吧台区域,营造出柔和而富有层次的光影氛围。
▽室内斜顶处理©张雷 我们相信,这不仅是一个静止的空间,更是一个会生长的有机聚合体。清晨,它是上班族的能量补给站与商务洽谈场所;午后,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傍晚,又化为职场人释放压力的城市沙龙。
▽室内休闲书吧©张雷
▽玻璃盒子内的会议区域©张雷 如今,它甚至是一间小型“画廊”——墙上的画作,全部来自其中一位主理人的女儿。这些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作品,以跳跃的色彩和率真的笔触,为整个空间注入了温暖而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希望,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策划,能让这间咖啡厅有无限的可能。
▽玻璃盒子内展墙©张雷
▽光隙咖啡©张雷
▽光隙咖啡平面图
项目地点: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崇仁街1号招银大厦F1层 业主:光隙咖啡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单位:素造建筑 项目建筑师:尹晓文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董文、杜杰、尹晓文、张雯、赵胜超、李睿杰、管宇燕、张雷(摄影)、刘雨欣(编辑)、汪子棋(实习) 项目设计/施工时间(起迄年月):2024年7月-2024年12月 建筑面积:126㎡ 施工单位:禾宅呈舍 吧台设备:FROM BAR 吧台设计,成都思迈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VI设计:昆明鹿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何晶) 摄影版权:素造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