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双年展:50 中国作品,在威尼斯探索「城乡更新」

2023-05-24 14:19
 
4月的米兰设计周落下帷幕不久,紧接着,5月末的威尼斯运河畔又热闹了起来:52个国家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学者带来的200多个项目——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5月20日正式开幕。



开幕当天一早,DECO特约编辑搭乘威尼斯特有的“公交船”,航行近40分钟来到双年展的场馆,开启了深度看展之旅。我们在中国馆意外地发现:今年,中国设计师们围绕“城乡更新”一共带来50件作品,将中国设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呈现得淋漓尽致。



“城乡”问题在中国独具特色,也一直备受关注,它持续影响和孕育着新的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在我们的报道中,或许你会发现一些很重要的趋势,并获得启发。

                            

                            

                            
中国馆

                            
英国馆

                            
德国馆

                            
芬兰馆

                            
作为全世界最前沿的博览会之一,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会由总策展人制定一个主题,邀请全世界的建筑师或艺术家们据此进行创作,继而引领未来设计、艺术的潮流。今年,总策展人建筑师Lesley Lokko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主题,呼吁国际展览应该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我们设想我们的展览是一种工作坊,一个实验室,在这里,建筑师等跨越创造性学科的广阔领域,从他们的当代实践中为观众——参与者和参观者——绘制出一条路径,为他们自己想象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双年展河畔的装置,由加纳建筑工作室Adjaye Associates设计

                            
策展人Lesley Lokko © Murdo Macleod
中国设计师们将会以怎样的作品回应本届展览的主题,向世界展现中国设计的别样魅力?

                            

                            
在中国馆现场,来自中国的设计师们用建筑演绎着城乡的更新与共生,在变与不变之间,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描绘新图景,交出了一份可以被称为“优秀”的答卷。

                            
穿越军械库的主题展览展区,沿着河畔走向展区深处,中国馆便赫然映入眼帘。
这些立柱由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内设光源、隐约透光。柱基和立柱两侧的墙壁由镜面玻璃覆盖,立柱群在横向与纵向的空间中被无限地复制,拓宽了视觉的边界,也丰富了立柱光源的数量,让整个展览空间更加明亮,观展体验也更加舒适。

                            

                            
细细观看便会发现,每一根立柱上都设计了一个内扣空间,用于陈列建筑模型和图片,展示近40年以来中国建筑对人们居住环境、文化空间、自然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参观者行走其中,如同漫步于一幅巨大的画卷,而对着作品合影时,身影则会被映在镜面空间中,成为展品的一部分。这一巧思似乎也暗喻着展览的内容:是设计展,更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是“更新·共生”,聚焦全球普遍关注的城乡可持续发展议题,用近年来中国城乡更新的代表案例和前沿探索,展现当代中国城乡发展的解决方案和未来愿景。
“在人居环境的营建上,中国人往往并不去刻意追求其永久性,而‘更新’才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心态。”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针对主题做出了解释,“‘更新’在中国文化和语境中意味着一种心境。变化为常态,但变化又兼具文化传统的恒定性。这是一种‘不变中的变化’。”
室内展部分包含了展览的三个章节“宜居·传奇·百变群像”“宜居·更新·上海故事”和“共生·未来·自然复兴”。

                            
直造建筑改造的新范菜市场,为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的一个经营了20多年的旧菜场进行改造,在保留老菜场烟火气的同时,解决了过去卫生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升级了菜市场的外观和使用体验,一改过去人们对传统菜市场“脏乱差”的印象,重新唤醒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区活力。

                            
新范菜市场
亘建筑事务所为有数千年制陶历史的丁蜀镇设计的丁蜀成校,为中国制陶手工艺技术的传承而设计的非常规型培训学校。在满足学校和制陶工坊功能的基本需求下,建筑师将制陶工艺和材料肌理运用在建筑设计上,整栋建筑古朴、厚重,与陶器相仿,使其达到了与丁蜀制陶文化“形神兼具”的效果。

                            
丁蜀成校

                            

                            

                            

                            
摄影© 陈颢

                            
城市底层聚落式办公空间

                            
在中国馆场外的草坪上,室外装置《宜居·迷》模拟了中国棋盘的布局,在造型上和场内立柱群相呼应,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休息、交流的空间,进一步由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的相处、环境利用率及宜居性的思考。

                            

                            

                            

                            
因此,面对如今巴西当代城市面临的紧迫住宅、领土和可持续问题,策展人从巴西土著领地和传统文化作为源头,巴西馆引领参观者重新思考过去,将被人们遗忘的原住民建筑重新带回现代建筑设计的视野当中。

                            

                            

                            

                            

                            
除了巴西馆,我们在现场还看到了许多其他别出心裁的展馆,在展品上玩起了花样。例如获得了“特别提及奖”的英国馆,用装置艺术代替建筑模型,以概念性的方式阐述了散居在其他国家的英国侨民的社区建设。

                            

                            

                            
通过视频和大型装置,展示了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社区当中,新移民是如何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去融入当地的社区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又会对当地社区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和价值观上的影响。

                            

                            

                            

                            

                            

                            
有的国家馆甚至将布展重心从室内转移到了室外,对展馆建筑打起了主意。当我们走到双年展的“花园展区”时,我们意外地发现瑞士馆的墙被凿开了,凿下来的砖头仍然堆放在墙边。
走进一看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布展工作的失误,而是瑞士馆和在它隔壁的委内瑞拉馆,为了呼应双年展“反殖民”的主题,故意将两个场馆之间的墙拆除的成果。

                            
瑞士馆和委内瑞拉馆拆除的墙 © Martin Lauffer

                            
两个展馆在原本墙的位置上,增加了一个用于连通的坡道,使过去两个因为一座墙而相互孤立的展馆在此之后相互流通。拆除以后的墙砖,一部分遗留在原来墙的角落,一部分被设计成瑞士馆馆内休息的长椅,改变了砖块的用意。同时,在瑞士馆的展厅中,铺设了一个巨大的委内瑞拉馆的建筑平面图织物,策展人邀请大家脱掉鞋子,赤脚踏上这张平面图,用脚感受织物的柔软,在瑞士馆中用肌肤丈量委内瑞拉馆的设计语言,以艺术的方式进一步消解族群之间的边界。

                            

                            

                            

                            
委内瑞拉馆的平面图,最初由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设计 © Martin Lauffer

                            

                            
这不是首个利用展馆建筑本身来当作展品的国家馆,在去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德国馆凿开了场馆的墙壁和地板,用暴露建筑内部残骸的方式,追溯和自省历史记忆。今年,德国馆并没有修补场馆,而是出人意料地收集了上一届双年展其他国家馆撤展后留下的余料,将场馆当成仓库,分类、保存预料,塞满了整个场馆。

                            

                            

                            

                            

                            
在场馆外,我们坐在余料织物卷成的柔软椅子上休息,看到德国馆的工作人员还在双年展中忙碌地向其他国家馆收集余料。在场馆内部,还有两个工作坊,现场的工作人员指导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余料重新制作新的物品,为废物找回新的生机,实现材料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具体而言,德国馆向公众抛出了问题:如果在这个时代,住房问题不再是不断地建造、再建造,而是寻求废物利用、激活空置空间的机会,结果会怎么样?

                            
德国馆收集来的展览余料 © ARCH  SUMMACUMFEMMER BUERO JULIANE GREB

                            
工作坊 © ARCH  SUMMACUMFEMMER BUERO JULIANE GREB
而今年双年展《未来实验室》所展望的,正是能够从“建筑嘉年华”的形式中跳脱出来,在当下为期半年的展览活动中,推动更多的人对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做出改变,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

                            
建筑工作室DAAR的作品 © Andrea Avezzù

                            
监制 | Tango

特约作者 | 施越 sylvia  设计 | Freda

编辑 | 冷面   助理 | 陈忻蔚

图片来源 | Christian Richters、David Chipperfield、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Dennis Gilbert、Domus、Hélène Binet、Oskar Da Riz Fotografie、REX ZOU、Santi Caleca、Simon Menges、Tom Welsh、Ute Zscharnt、上海设计周、Absinthe Shi、章鱼摄影、陈颢

                            

                            

                            

                            

                            

                            

                            

                            

                            
 

采集分享

举报

战台羽

什么也没写

251 作品/ 0 人气

  •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推荐作品


    相关文章

    下载

    加入到画夹管理

    添加画夹

    提示

    右键保存、高清大图仅支持VIP会员
    投稿

    rs@rushi.net

    微信交流群

    返回页面顶部
    名师作品集【专享】
    全网名师最多、更新最快、作品最全
    作品库【无限查阅、一键下载】
    全球最大室内作品库,超33万部
    精品资料【下载】
    全年精品资料更新超1000部
    灵感搜索【原图下载】
    中文搜索全球顶尖案例灵感图
    设计师生活馆【内购价】
    5大电商平台官方合作,专享内购价
    CAD库【模型下载】
    cad单体模型库精准搜索查找下载
    免广告打扰【屏蔽】
    屏蔽全站广告,享受纯净体验
    3D模型【送199币值199元】
    分享全网最新精品3D模型
    名师与资料完善后,价格涨至699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