亼屮囗 – “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 2号展馆,北京 / 大舍建筑
2018-10-26 18:00
80年代以前的中国,由于居住空间紧缺,人们生活空间的集体性特征明显。沿走廊一字排开的厨房,公共的浴室和洗衣槽几乎就是如今共享空间的雏形。普遍窘迫的生活空间下,中国的家庭之间却有着丰富多彩的邻里关系。80年代以后的住宅建设,为了获得更多的私有空间,公共空间被无限挤压,一梯两户的单元住宅导致邻里间几乎老死不相往来。近年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兴起,人际互动忽然成为新一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重新定义,而不断迁徙的人群以及新技术所提供的可能也催生了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日常生活并正在重新改写关于居住的含义。
China House Vision中国探索家是由原研哉先生及其日本设计中心近年发起的有关居住空间的未来性探索活动,在日本已经成功举行了两届。它致力于推动建筑师和设计师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企业合作,共同探讨未来家的可能。此次与大舍合作的企业是著名的阿那亚旅游地产开发企业,作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正在走出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转而将自己定义为未来理想生活方式的供应商。在他们开发的住宅项目中,并不仅仅注重空间本身的建设,更看到对于社群建设的重视。他们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建立社群关系,并以此管理社区空间。他们也看到文化与精神空间的塑造在社区营造以及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活的重要作用。我们设想能通过这次“中国探索家(China House Vision)”的空间设计展,为中国当下居住空间的变化建立一个抽象的空间模型,它不再只与个人或单个家庭相关,而是能将社群空间纳入生活本身。
当下互联网、物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很多地方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变化正在发生。然而越是在快速变革时期,人们对于过去的依恋也会加剧。事实上,居所早已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关人类建造的深层结构几乎从未变过。从洛吉耶的原始棚屋到中国绵延四千余年的木构建筑再到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构成建筑的要素始终可以化简到构成汉字“舍”的三个部分:亼(屋顶)、屮(柱梁/支撑)、囗(基座/围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舍,从亼(jí)从屮(cǎo)从囗(wéi)。“亼”是屋顶的象形,其意和读音同“集”,指人汇集于屋顶之下;“屮”是木构支撑的象形,其意和读音同“草”,有文献认为象大柱和横梁,而从它的形与音来看,更像是指作为竖向支撑的草木之形,有枝杈托举着屋顶,这也许也暗示了有关斗栱的来历。“囗”是台基和围墙的象形,其意和读音同“围”,明显是关于空间领域的限定了。古人将这三部分合为一字,一早就证明了房屋从下意识的建造发展到有意义的文字指代出现,已经是完成了关于建筑的概念了,它已经成为了形式与意义的综合体,它的各个部分经历长期的生活与建造的理解,已然成为了文化,既而作为一种以形式来理解的要素被记录下来并传递下去。
很明显,人类建造的历史要比文字来的更为久远,“亼屮囗”,这三个要素的构成似乎已经可以成为一种源隐喻(root metaphor),它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而存在。本次空间设计就是这三个要素的极简演绎,它有着最当代技术下的结构——5cm*5cm的纤细方柱,5cm厚的超薄屋顶形态就是荷载传递的形式本身——技术带来了形式的变化却并不曾改变那深层的空间构成。而生活的变化则被我们写在了建筑的“脸上”,10个可换可变的家具盒子作为生活的功能空间被直接抵至生活空间的最外层,成为了建筑围护的一部分,它暗示着当代生活空间日益增长的开放性。
它的的空间分为三个由外而内的层次:开放外向的檐下空间、可开可闭的家具延展空间和最私密的卵形浴室空间。檐下和家具延展空间在白天可以是咖啡厅、拉面店、理发店、聚会点等等,晚上关闭开放功能的折叠、翻出家庭功能的折叠就又变回了私密的家。
生活所必需的家具设施集约在这10个有明确功能的家具盒内,它可以按照主人的喜好以及功能设想特别设计,也可以随着主人去到不同的地方。它是携带着主人特别性格和生活定义的家具,它同时也是一处邻里空间,正如“舍”字本身所携带的集体性——“市居曰舍”。
▼分解轴侧图
建造地点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南广场 建设规模 160平方米 设计时间 2018.03-2018.04 建筑层数 地上一层 建筑师: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柳亦春 设计小组:柳亦春、沈雯、邓睿、龚娱 结构工程师:张准、张冲冲 摄影:田方方,吴清山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