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场景营造=商业空间的核心算法
2024-10-24 14:15
挪威建筑理论学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场所精神理论”,基于建筑现象学探讨人与场所如何发生亲密关系,呈现人对空间事物的感知和对地方记忆的存储,使人对场所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引起人们对场所价值、意义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产生双向共鸣。
换而言之,具备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除了基础的功能价值,还具备情绪价值,其产生的特定氛围,能够激发特定人群的情感共鸣,实现人与场之间的双向“共情”。在商业范畴内,当空间场景经过氛围打造成为消费者情感的寄托站,吸引他们驻足,引导其情绪流向,便能促使消费行为的自然发生。但鉴于个体情绪易受生活环境、城市人文等多维度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每个社群乃至每座城所需要情绪容器均不尽相同,只有当场景氛围与消费者所需的情绪相互契合时,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NO.1 空间是身份的认同,灵魂的承载体? 如今,人们踏入商业空间或旅游景点消费购物、拍照打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更是个人品味、生活态度的展现,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和精神共鸣。 以阿那亚为例,它最初凭借“贩卖”孤独共鸣(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成功吸引了全国范围内寻求心灵慰藉的人群。其建筑设计紧密围绕“人间寂静处”的核心主题,营造出一种统一而宁静的氛围,大面积的留白设计不仅赋予了空间无限的遐想空间,也让每一栋建筑都仿佛拥有了生命,成为了阿那亚的精神地标。
这些兼具高颜值与高流量的建筑,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更通过人们的社交媒体传播,为消费者带来了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关注度。
当前,“搭子文化”正在盛行,亟需各式能将同频人群聚集的场所,以满足人们兴趣爱好的认同需求。 针对年轻人对潮流的热爱与个性追求,可以打造集时尚、艺术、文化于一体的潮流空间,并通过举办各类展览、音乐会等活动,以此吸引了大量追求个性、热爱潮流文化的年轻人。
同时,针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文化,可采用大量的平面、镜面和屏幕,融入丰富的动漫元素,让同频共振的感受弥漫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不断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此外,打造大面积的开放式公共空间,也是促进同好者社交、构建舒适圈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丰富的功能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
在这样的空间里,同好者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归属感,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为商业口碑的传播和消费者忠诚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O.2 情绪普遍焦虑的时代,如何拥抱松弛感? 人们面对经济下行和求职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紧绷的环境,越来越多人向往愉悦、治愈、舒适自在的空间,希望借此得到片刻的放松与喘息机会。 而越需要松弛,就越要在空间上做减法,摒弃繁复的装饰与布局,转而注重绿植、水系等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入,增添空间的生机与活力,消弭商业与空间与人之间的界限,承载了人们对慢生活的深切向往。
同时,空间设计中需适当“放权”,增加休憩区域,赋予人们“想坐就坐,说走就走”的自由,可以是能随时躺下的草坪,让人们卸下一身的疲惫,全身心的融入自然;也可以是形式各异的座椅,放松的同时拉近人与人的社交距离......
当然,对于部分人而言,他们心中追求的松弛感更多来自生活烟火气,是无限贴近日常有温度的场景,模糊了商业和生活的界限,给予人们最亲民、最接地气的精神慰藉。 而最浓厚的烟火气都源自于老百姓,我们可以通过寻味时代记忆,塑造出街道、庭院、小巷、胡同等空间形态,将筒板瓦、砖花墙、猫拱墙、花灯戏等文化元素在现代空间中展开,重述当地市井往事,重现旧时“弄堂”场景。
结合现代设计与地域性特点,保留街巷文化的同时,注入新的人文生机和时尚元素,重塑市井街巷的记忆与文化,熙熙攘攘的人群,特色各异的小吃,铺满街道露营桌椅,既让人重温往昔岁月,又不乏新鲜感,身处喧嚣之中,却能忘却烦恼,享受内心片刻的宁静。
而在更注重高端品质的城市里,精致的新烟火主义似乎更贴合城市原色,通过延续在地文化特色,尊重复古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 同时,以菜市场、美食市集等形式链接人们的日常生活,营造出一种触手可及、温馨宜人的氛围,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一份难得的温暖与惬意。
NO.3 返璞归真,反而更有新鲜感? 如今,现代化商业比比皆是,人们逐渐步入了审美疲劳的阶段,愈发向往返璞归真的空间,它们宛如一股清流,与那些精致的现代化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和新鲜感。 为满足对原始与自然之美的追求,趋向采用轻量化的设计,尽可能地保留原建筑的肌理与风貌,留存的每一块砖石、每一面墙壁所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与故事,赋予了空间一种独一无二的灵魂和气质。
复古的美陈铺装与绿植外摆自然、和谐地融入原建筑之中,仿佛是从原建筑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既不显得突兀,也不破坏原有的美感,让空间更具层次感和深度,也让人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被裸露的砖墙、毛坯水泥墙面等元素所吸引,当精妙的艺术美陈与粗犷、质朴的元素相互碰撞,硬装与软装的形成强烈反差,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体验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生活的情趣。
NO.4 以千年文化、自然山水,碰触灵魂深处 文化自信的大趋势下,传统文化所激发的自豪感也不容忽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化深厚且独特,地域特色各异,唯有中国的文化场景可以不重复,这正需要我们深度理解本地传统文化的内核,挖掘自身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通过打造体验式、定制化的差异化场景,唤醒城市沉睡的故事,构建消费者与历史对话的平台,从而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创造无可替代的情绪价值,成为消费者旅游体验中最宝贵的情感财富。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直接窗口,借鉴真实历史场景进行布展升级,重现往昔商贸盛景,将古代街市与现代沉浸式服务巧妙融合,使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繁华岁月。
用丰富的业态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民国时期的生活风貌,每间店铺如同独立的时空宝盒,承载着独特背景与故事,营造沉浸式的时代穿越体验,共同构成了富有演绎特色的民国风情活态博物馆。
保留古建的原滋原味,对美陈、灯光、雕塑、灰空间及多经点位等进行一体化改造升级,每一步皆景,每店皆设,串联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线。游客踏入古城,即开启一段奇妙旅程,与这座百年古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当商业空间与自然的融合,人们不必远赴千里,去寻找远方的青山绿水。以用现代的手法演绎古老的文明,以点带线的游逛方式,再现“山、水、屋、沟、桥”等自然形态,营造出置身山谷之中的沉浸感受。
结语 情绪价值正悄然晋升为人们的“必需品”,即便是最为理性的消费者,也难免在不经意间展露出感性的一面。但无论是营造哪种情绪力场景,其关键不仅限于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性重构,更核心的是需要我们精细化客群,深入探索并精准回应其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超越物质消费场景的单一维度,转向对人们在情感与精神上的关注。以游客的情感洞察为基石,找准痛点,深刻理解他们内心最渴望的场景体验,在尊重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精心策划每一处细节,让场景不仅呈现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触动心灵的力量。
商业,如何引起人们对场所价值、意义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