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加号体验”的年轻人,把车骑进室内大空间 首
2024-09-11 13:25
今年最热门的户外活动,当属城市骑行City Ride!尤其是夏天傍晚,夜骑率先成为风潮,热门路线还会“堵车”,骑行范围从城市跨到郊区,远行至山野滨海,享受无拘无束、畅快探索风景的乐趣,骑行既是生活,也是时下的社交聚会方式!
近两年骑行在国内兴起,骑友们热衷讨论装备、车型改装、路线分享,也喜欢结伴出行参加社群和俱乐部,围绕骑行需求的“加号模式”空间也由此一应诞生——骑行加咖啡、骑行加餐饮、骑行加零售等空间开始在各大城市出现,目的是让骑友们的每次“停留”都变得更有意思。
今年中秋的同一天,9月17日,也正是专属骑行文化的节日——世界骑行日,世界各地的骑友们纷纷用行动推广可持续生活。在此前夕,DECO特别探访了3个骑行主题空间,每一个都是将近300㎡,3位主理人也怀有着相似的理念:即使牺牲商业坪效,也要打造舒适开阔的环境,提供骑友一个线下交流“玩车”的场所。
HK BURGER骑行友好体验店曾入选《2023/2024ELLE DECORATION中国室内建筑设计年鉴》。空间整体动线开阔,骑行者可以随性悠闲地骑行逛店。
HK BURGER的主理人丞相曾是4A公司广告人,喜欢钓鱼、露营、骑行等活动,经常自制和自行车搭配使用的户外包袋,2012年成立了自己的复古皮具品牌。作为资深骑友的丞相,感受到这几年骑行不仅已经从小众运动走向大众生活,还具备强社交属性,于是便有了以骑行需求打造“能量补给站”的想法。
丞相说:“北京骑行文化和社群文化是强关联的。我接触过的车型很多,也去过长途旅行,以前买辆车价格比较高,但现在的骑行很普遍,产品选择也多,5千工资的人和5万工资的人玩的是一样的,都是骑车,运动本身吸引人,参与的人多了又可以去影响更多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空间,去把这些爱好者聚集起来。”
餐饮区块的门头采用折叠门,打造全开放入口,方便骑行者骑车或将车带进用餐空间。
在距离北京市中心40km的郊区檀谷,丞相和sono studio工作室的设计师杨治明花了9个月打造一处“骑行 包袋 餐饮”的复合式空间,面积320㎡,分为东西向两个门头,门口就有公益饮水处,提供路过的骑友接水也可以聚在这里交流聊天。
折叠门全部推开是餐饮区入口,方便骑友直接把车骑进店里,或将自行车放在座位旁。“有些人的车很贵,让他们停在路边总会不放心,所以空间规划很宽敞,而且大家把车带进店里,互相之间也会更有话题。”
骑行者经常在空间里休息补给,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路线和经验。
2022年国内还没有任何骑行的“加号模式”空间可以参考,丞相和杨治明只能从自身骑行的经验去摸索用户需求:“北京檀谷周边的骑行路线大概60km,中间还有爬升路段,在过程中很消耗体力,会需要暂时休息、迅速补充体力”, 丞相接着说:“我们提供了自行车维修工具,骑友可以在外边打气、接水,也准备了医疗包,另外把餐饮加上,吃点东西可以继续骑”。
设计师使用仿柏油路的材质做的胶粘石地面以及马蹄砖,模糊室内空间与公共区域的边界。
设计师杨治明以桦木板、铝型材作为墙面主体营造工业复古风,地面仿造柏油路质感,提升骑友在空间里的骑行体验。使用环保建材可耐潮湿、耐脏,丞相还把自己收藏10几年的舍不得用的中古吊灯拿来布置。
加号模式不只运用在空间,新一代年轻人也追求“加号体验”
现在骑行火是来自多层叠加,运动加娱乐加休闲加出行……而且玩法变多了,骑行结合露营、旅行、钓鱼、宠物,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花同样的时间可以享受更多的体验,零售也是这样,
零售区设计如同职人工作室,洞洞板的橱柜陈列像工具间,中岛台面则像工作台。
零售区以包袋工作室为灵感,展示的岛台是做包的工作台,可以随意组合移动,也为空间带来更多变化和可能性,偶尔能举办分享会、骑行俱乐部活动等,营造社区氛围的松弛感。
我们希望骑友能够在这里放松休息,城市的节奏很快,到户外总要慢下来
北京市门头沟区京檀中路7号院2号楼1层101
室内的绿植延伸至窗外的绿意,窗户采用折叠玻璃可以完全打开,窗台就像走秀台可展示不同陈列,内外通透可见,就像在邀请路过的人群进来坐坐。
“城市里的人难免寂寞,会需要一个地方去跟人交流,感受生活的温度,其实骑行的过程也像一次自我探索。”
Elaine学的是艺术,她从空间美学的角度,在上海市中心打造了一处280㎡的城市会客厅,将阳光绿植带进室内,为国内老牌自行车制造商,建立一条充满活力的新面貌:“不只是骑友,喜欢这个空间的人都可以来坐坐,聊天、办公、认识新朋友。”
绿植在空间中展现生命力,就像城市的钢筋水泥里长出小森林,享受半户外的松弛感。
空间保留建筑本身的形态,裸柱裸顶不多加修饰,中心处运用鲜活的绿植和粗犷的山石营造户外气息,水泥地面里嵌着自行车链条,自然地将山野氛围、城市休闲、社交属性串联起来,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一处轻松自在的客厅。
工作日的下午到访这里,整个空间几乎满座,不少人带着电脑办公、谈事,也有人在独处放空,门口的自行车停放区更是塞满了车,好不热闹。
Elaine经常组织骑行活动或宠物主题日,让喜欢户外和社交的朋友一起交流,也可以分享路线经验。
有一次Elaine觉得奇怪,怎么有辆车一停就是2个月,在好几个车友俱乐部问都没人应答,后来这辆车的主人出现了,原来他出国了,却也觉得把车停来这里是心安的。
Elaine说:“还有个顾客几乎每天都来店里报到,虽然她不骑车,可是一坐就是一整天,假日有很多车友带小孩和宠物来玩,我们也经常举办活动和讲座,推广环保可持续的理念。”
考虑到空间原始的室内条件阴暗,杭州观堂设计的设计师张健在改造过程中将朝北的非承重石材改为通透的玻璃窗面,自然地引入光线,并在这个区块边规划了一处开放式工作间,墙面挂着琳琅满目的配件,可以在这里完成车辆组装、维修、改装、洗车等,对外设计为折叠窗,车友不管是在户外还是进到室内喝杯咖啡等待,都能随时看到师傅操作的进度,及时沟通交流。
车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喜欢的配件,可以在现场的工作间完成组装。
骑行的门槛相对网球、飞盘、露营等户外活动来说简单得多
设计师将自行车配件改造为实用性的座椅、灯具、门把手等,让骑行文化的通过细节流转于空间中。
张健将自行车元素拆解成穿插在空间里的细节:水泥地面嵌入了自行车链条、用brooks经典皮椅改造吧凳、车架作为灯管造型的吊灯,回收老旧自行车二次利用、门把手零件等,让骑行迸发出更多有意思的可能性。
今年开始,1940也在上海的自行车道边上建起了名为“骑市”的骑行驿站。
永久1940在上海建了4座骑行驿站,图为后滩站点。
上海后滩公园附近也是City Ride的热门路线,Elaine口中的骑行驿站,在这里就有一个。空间通透,提供简易的维修服务和咖啡,让骑友可以稍作休息,空间里的座椅融入自行车元素,加上了踏板和零件,提升趣味性。
“驿站的维修工具都是24小时开放式取用的,大多数骑友很专业,可以自己动手,如果真的遇到大损坏,可以联系工作人员另外送到工作间维修,驿站的本质是让骑友觉得方便,提升骑行过程的体验,那也会吸引更多人愿意加入。” Elaine笑着补充自己原本不太骑行,后来跟骑友们接触多了,也开始“入坑”,接下来还准备参加骑行比赛。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19幢103单元
空间原为挑高13米的老船厂,改造保留了厂房原本的形态,再以金属材料打造兼具未来感的工业风。
宇宙E-BIKE主理人程泓宁自己就是骑行爱好者,曾经在西藏、新疆等地的极限环境中完成路线挑战,现在把爱好变成事业,探索电助力车在国内的更多可能。
从商业角度来看,骑行人数相较过往增长了10倍,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设计师在空间中规划自行车维修区,墙面展示自行车零件与工具,便于维修拆解。
空间入口处的咖啡吧台连接室内和户外,骑友可以在这里稍作补给。
程泓宁找到了一处位于杭州的老工业片区的船厂,厂房和户外面积约300㎡,尖顶高度11m,两边斜顶坡度8.7m,杭州云谷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云逸以宇宙空间站为风格,保留了原本具有年代感的墙面和裸露的钢筋,再用金属、红土、绿植营造原始星球的粗犷,天花板悬挂一辆电助力自行车预备着陆,让概念更为形象。
聊起骑行、咖啡、零售共存的复合模式探索,程泓宁和我们分享:“我不希望空间里密密麻麻摆满车,我想要这里能够装进内容和故事,以展厅和生活空间的方式呈现,每个人进来看到什么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工厂生产线用的旧收纳筐原本是蓝色的,重新上色堆叠后是个移动式书架。
陈列架都是以钢管和链接件组装而成,耐用性高。
空间里的道具不难看出充满历史感,设计师云逸说这些都是来自造车工厂的废弃零件:把回收车架和置物篮重新喷漆做成书架、洗手台的前身是工厂货物搬运车。陈列架用钢管和链接件组装更为耐用,也可以按产品大小高度调试,避免日后更换陈列造成浪费。
“骑行作为休闲运动,门槛是很低的,但如果要做专业骑行,那装备上会持续进阶,整套装备一年一换,也是一笔开销。”考虑到日后会面向的是进阶玩家,程泓宁更希望通过空间结合多元业态,以设计传递能量,让骑友可以在这里自由骑行、喝喝咖啡、分享经验,通过骑行串联生命的无限可能。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路488号运河天地
监制|庄娅琼
文|Elena
编辑|逗逗
设计|福瑞达
助理|俞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