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华侨城万科世纪水岸官山有溪 居游于自然之间
2024-09-07 16:28
魏晋雅士隐居山林洒脱无拘,至于当下,能否也有属于现代城市中的陶然之乐?本项目中我们希望探索更契合当代精神的山居之乐。将设计痕迹谦和地隐去,人的情绪沉浸愈深,空间之中充盈着悠然自得的气韵。
三年疫情悄然改变了许多人对于生活的理解,项目之初,我们便在构思如何做到更加贴近真实人居生活的、甚至具有愈合修复力量的景观表达。”野奢山居“或许是一种破题方式,脱离了繁复的装饰与传统形制,在城市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松弛而惬意的山林净地。
初次拍摄之时恰逢南昌初雪,披上一层雪毯的住宅似乎减少了几分物质性,寒冬里的雪花先一步治愈了我们的心灵。
首次展示段的平面空间仅千余平方米,而园区在规划之初便比市政路高出三米。平面空间有限,而第一步便是要塑造立面“骨相”,我们将原本退台式的平面布局错动咬合,转化为三层互为借景的垂直立体空间,设计也有了更多种可能。以克制的空间处理手法将多层交通关系整合于一个完整的穿梭大堂内部,灰空间内的两部直跑楼梯与垂直电梯分别连接着地库层、入口层、园内层三层空间。
就像魏晋不滞于物、放达质朴的山水自然观,我们希望归家不一定是线性的旅途,每条路径都导向不同的景致,就如同身在山中,希望身体在空间的转折之间也能直接体悟到些许“行、望、居、游”的意味,小空间也能成为大的情绪载体。
而自然是自由的,于“隙”间肆意生长,层与层之间也因视点高度差异而形成一幅幅或观石、或观枝、或观叶的框景切片,为每层带来不尽相同的细腻情绪。至此,人与山林得以和谐而互为映衬。
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忽略,地库早已成为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我们希望有一处自然之庭,可以带着磅礴生机自地底向上生长。当车行至家门,遥遥听见石上走溪的空音,是来自光的指引,有一片树生于石隙苔林,凝固为大区永久的精神核心。
于负一层溪庭,我们将造庭技法与工巧免去,唯寻山野溪畔苔石,师自然之法以为庭,“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的山居意境浸润而出。溪庭既成,溪上墅何不居于此景遁入山林。尝试将地下一层与夹层侧壁局部打开,无须走出房门,在室内就能与自然直接对话。
当夕阳斜照,余晖将树影摇映在木色格栅,同时透过格栅打在自然垂落的棉麻艺术品之上。在空间转换的核心场景之中,无论是树种或是艺术品的选择,我们都希望能传达一种竖向生长的垂直生机感,以此作为精神纽带将多层空间情绪紧密相连。
所谓横山,便是隔绝繁杂结庐人境。用地与市政路距离甚近,我们尝试将入口与两侧挡墙结合形成横向面宽近50m的整体,覆满雪的轻薄檐口漂浮其上,间隙之间可渗透背后充盈的绿意。而园内马尾松与拙石也延伸至门外,自外遥想心中便有一派山林图景。
行至内部,先有一条内向型廊道空间将情绪挤压收拢。而材质的表现在空间聚焦的情境之下愈加重要,将织物朦胧感、温暖感与木的肌理变化视为首层肌理选择的首位原则,细腻编织感的暗纹形成微表情,在不知不觉间已渗入来访者的思绪。
循嵇康《风入松》中所歌之境“长歌吟松风......陶然共忘机”,于松风处,设有一间面向未来业主使用的雅集之所浮于水面,四面荷风俯水临流。
十三颗垂直生长的乔木自首层上探园内,顿有几分身居半山之感。溪山之上,钝感、山居感便是园内层的主基调。材质多用贴近自然的暖色砾石聚合物与锈石拙朴整石,不同面层的对比带来温润的山居感。
于万山中,人停留的小场地一定是被精心挑选的、最惬意的一方净土,周边是天开的自然景致,而场地之中充斥的是温暖与信任。
项目中没有过多装饰性的语言,而重在表达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肌理感。灵感源自南昌在地性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竹编、南昌绳编,其编织细密远看为一面整体,近处观摩又呈现出丰富的光影与肌理变化,我们认为有一种去装饰化的现代性。
在游径中埋入不间断的暗线,从最微末处发力。当大块面的材质、细密的暗纹、拙朴的石置入同一空间,这是属于官山独有的场域。
正如开篇所说,脱离固有范式的山林之乐或许更能治愈心灵。氛围而非形制,雅事而非仪式,美人在骨不在皮,本次景观营造包含着我们对古今之雅的重新思考与实践。
业主团队:熊水平、周清华、赵宪龙、李慧乐、范繁繁、刘志霆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