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的大学老师,与日本建筑师跨国交流,花6年打磨江南理想自宅 首
2024-07-15 13:50
王俊,设计师、摄影师。执教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发表论文于《中国摄影》、《美术观察》等核心学术杂志,设计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艺术书展、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024年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
日本一级建筑师。出生于1942年,年轻时在东京求学,学习建筑。毕业后,高木先生辗转东京、金泽,在知名建筑事务所担任设计要务,因不满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建筑趋同化、材料冰冷化等弊端,30岁那年,在完成当时金泽地标性建筑,50年前号称全日本海一侧第一高楼的铭铁大厦后,高木先生辞职,然后花了五天,沿海岸线徒步返回故乡—轮岛。
沿着蠡湖过来,走进小区仿佛进入一个万国建筑群,罗马柱式、现代瓷砖、玻璃幕墙各式各样,不同年代的建筑元素并置,甚至惊觉有点错入了时代。一串刚盛开的凌霄花在白墙上摇曳,门虚掩着,院子里的绿色悄悄溢了出来。
慢慢走进去,水流潺潺,参差错落的黄石间一簇簇菖蒲长势喜人,一片郁郁葱葱展现在眼前,女儿咯咯和猫咪吉宝在树荫下玩耍,听闻动静,流浪小橘猫窜了进来,一旁的太太正在旁边泡茶,院子里迎上来的王俊很快讲起了自己家的改造。
天气晴好,一家三口在院子里其乐融融。王俊布置院子时如同作画一般,讲究点线面和关系的构成,除了江南园林里黄石与书带草的标配,添加一些山野之趣的蕨草,能让院子生动起来。周末有空,他就会带着家人们去附近的雪浪山挖蕨草、捡石头。他喜欢选择方正且容易堆叠的,色泽呈黄褐色的黄石,不同山里的黄石质感纹理各异,最近他发现惠山脚下的黄石皮壳(石头表面肌理)很好,一有空就去大树底下,溪流边上寻找。
这栋300平的房子共四层,局部阁楼五层,南北朝向的开间并不大,仅有5米,呈窄长型格局,东面与邻居共用,仅有西面完全打开朝向室外。
西面挑出的一层灰空间,似园林里的风雨连廊,作为院子与室内的过渡,带来清凉的同时,提供一处与自然对话的小天地。
从北面入户玄关一转便来到了餐厨区域,王俊盯着餐厅的天花板,回忆起与这幢房子结缘并施工的一次意外。他们将原来北面的汽车车库改造成餐厨空间,由于管线较多,层高较低,楼板需要往上抬高30公分,当把餐厅上方浇筑的模板取下来之后,有高差的空间形成一个透气的出口,王俊被现场打磨的粗粝痕迹所打动,于是便留下了一片没有修饰的天花顶。
楼梯间采用和纸窗帘,阳光透过轻薄的纸散射柔软纹理,光影随着时间在墙面游走,静谧悠然流淌在家中。
茶室空间虽小,处处却有非常缜密的设计心思。底下楼梯空间做了两扇移门,作为招待客人的卧房,扶手竟然用的老扁担,移门也是旧物再利用。“朴素的材料巧妙的存在于空间中,不是将就的用,而是一种非常得体的用”,王俊谈起高木先生,话语间总有一些钦佩。
很快,他们将自己的原始改造方案给到高木先生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6年改造之旅。从概念草图、建筑模型,再到施工图纸,从材料到工艺细节,他与高木先生讨论了整整2年,才着手动工。高木先生对于生活细节的体察式微,深深地影响着王俊,由此对于设计的思考方式也变得具象了起来。
从餐厨空间径直往前走,来到两层通高的起居空间,这是王俊招待好友观风饮茶的地方。起居室的背景灰墙深深浅浅如同一幅画作烘托着整个空间。市面上手工纸多为白色,灰色纸则需要找抄手工纸的非遗传人做实验。
遇到猫抓破了,椅子磕破了,就局部再贴一层非常方便,王俊尝试用书画修复的方式,撕一个不规则的形状贴上去,新与旧相互交叠反而丰富了墙面质感。灰色的墙面与白色不同,起居室的玻璃不再反射家中环境,暮色渐晚,一家三口坐在家中喝喝茶,视线穿透到庭院,没有一丝干扰,与自然撞了个满怀。
起居空间里灰色墙面由王俊手工贴纸制成,在外人看来的瑕疵品却成了王俊的心头好,厚薄不同出现深浅不一的层次变化,走进观察,一个个气泡状的纹理随机分布,去工业化的质感让家中充满了质朴的氛围。
讲起家中的十几种木料,王俊眼中闪烁着光,“一层地板走的人多,需要选择耐磨性强的木材,柚木最合适。门窗则要选择轻便的杉木,浴室的墙面可以是木板,但必须防水防霉,带点自然香气就更好了,用日本的桧木最适合。”每一种木材的特性,让自然以最舒服的方式存在。
从材料到工艺王俊都能说上十几二十分钟,他调侃自己像一个“设计经理”,做起了施工落地与建造执行。
他在苏州旧木市场淘来一堆优质便宜的红松老木料,找来木工师傅在家里做了一年的柜子,由于考虑到现场的施工工具简单无法达到平整的工艺,他随即自己更改图纸,在交接对齐的部位往里退了1公分,反而让工人更好理解,打磨出来的成品没有丝毫瑕疵。
楼梯间内部采用钢板,因师傅不会看CAD图纸,于是王俊请自己学院的室内设计学生一起计算尺精确尺寸,用KT板1:1还原模型后让工厂机器切割。
空间施工建造中,王俊尽可能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和传统技艺,一层公共空间多以传统民居的纸筋墙呈现。顺着楼梯步行至二楼,这个被太太调侃像“窑洞”的灰色书房空间摆满了他心爱的宝贝,十几台相机整齐排列,一家三口温馨日常的照片陈列其中。
灰色磨毛的墙面、平滑无毛刺的花梨木地板等细节的背后都有他与师傅探讨工艺的故事。
书房里原始的花梨木地板为了保留淡淡木香味,没有上油漆面,然而地板因毛刺而不好打理,王俊向朋友请教找来师傅,现场在地板上铺以酒精点火快速烧制,将表面抚平后便于清洁打理。
踏上两步台阶视线变得明亮,二层南向尽端是他设计的茶室空间,中间的廊道处与一层挑空的起居室对望,已经变成太太修身养性的艺术领地。文气古朴的桌椅上陈列着她刚完成的书法,院子里粼粼的水面光影在天顶摆动,耳旁灌满了自然的风声。
王俊太太闲暇之余,常与女儿咯咯一起写写书法,传统文化在家中静静流淌。
继续沿着楼梯向上,空间氛围逐渐静谧,三楼和四楼的卧室空间中墙面、窗面贴满了障子纸,整个空间充盈着细腻的微光,温煦柔和,外面的自然悄悄隐透进来。
以高木先生的设计经验,卧室里肌肤会直接触碰墙面,纸是温和的,不小心碰擦也不会掉粉屑,破损了直接贴以局部也极其方便。
女儿咯咯的房间,摆放了许多不同阶段阅读的书籍和自己尝试石刻的作品。
木头的香气、流动的水声、风吹动的感受……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闪烁着,王俊能感受到一些情感在流动,经历时间打磨的老物件,物件背后许多朋友的相助,都流淌着丰富的情感记忆。
卫生间内部采用保温防水的桧木,空间虽小,但一进一进往上走的空间节奏依然可以感受到沐浴的仪式。高木先生坦言自己的浴室非常小,顶上有个小窗户,洗澡时候就会打开,能看到远处的月亮。泡澡是一个冥想的过程,灯光暗了才能让人放松,障子门透过光隐约感觉到外面,如小型庭院一般影影绰绰的,十分惬意。
“我在当地这群朋友圈里面算当代的,在当代的朋友圈里算传统的。”
王俊一家人最喜欢在起居室里赏院饮茶,这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庭共享时光。
小时候的记忆不断让他追回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想要一个户外的自然便成为他的生活理想。
来到无锡后,寄畅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园林是在小天地里再现自然,造园就是在模仿自然的山,一片小土丘也可以是一片山林。”
王俊曾经参与园艺建筑师李正关于园林畅想的书籍摄影,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走遍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园子,一有空就带着书稿顺着文字里的线索去看园子,如此,渐渐地跟园林打起了交道。儿时记忆与工作经历反复交织,让他想要有个院子的想法愈发浓厚。
王俊一直想要有个院子,在里面种一颗松树,“你看宋徽宗的听琴图也是在松树下面,非常有傲骨”。一开始他跑去常州花木市场寻找,看得上的有二十万左右特别贵而舍不得买,朋友帮他在苏州西山找了一颗泰山松,这颗更加散漫随意,形态特别舒展。
去年春天种下时叶子繁密茂盛,到了秋天就黄了,他赶紧找来花木的朋友给松树诊病,趁着最适宜修枝的秋季,请来一位种树的老师傅,一片一片的修剪了两天,惴惴不安地度过了雪花纷飞的冬季,欣慰的是今年春天发了新芽。
高木先生建议用生态设计解决西晒问题,去年种下的紫藤生长旺盛,如今已经爬到立架的二层,为廊下空间带来清凉。
立面改造最大的则是西面的那一片覆盖四层楼的垂直绿化,由于家里需要夏天长叶遮阴,冬天落叶保留阳光的爬藤植物,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列出了备选的植物清单,排除了四季常绿的风车茉莉,容易串根高处聚集的凌霄花,最终选择了园林里常见的紫藤。去年种下的紫藤经过一年的生长,已经沿着钢架爬到了二楼,渐渐生长出绿荫为一楼的连廊空间带来清凉。
整个房屋在西立面每层出挑,很好地防止西晒直射,待紫藤爬满立架,立面将焕然一新。
造园子不单是越自然越好,自然的状态应当通过人适当的修饰,更符合人,而不是野放。渐渐随着院子有了雏形,天气晴好,王俊时常带着家人们一起去山上挖蕨草,分了好多批慢慢挖回来种下,先等它们长势变好,然后再修剪到舒朗的状态。
院子的竹篱则是他照着书里的详细做法摸索出来的。他先画好图,下面是60公分的矮墙,上面竹篱设计为1.2米,竹子的宽度以2公分排布。
在安吉买来不易开裂的红竹,一边看书一遍教师傅怎么做,首先开成竹片,经过火烧微烤一下将表面炭化以耐腐,然后再在编之前每一根竹片里外刷桐油,编好之后再刷木麻油,请编藤椅的师傅现场花了20多天现编完成。
如今有了院子,时间与季节变化的感受分明,春天杜鹃花冒出了头,夏季紫藤又长高了不少,冬天腊梅飘香。一家人时常静观草木生长,疏疏中透露着闲适,四季来来回回,交织出岁月。
如果不询问年龄,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精力旺盛,一直不停输出设计与建造思考的人已经47岁了,作为一名在大学执教平面设计的老师,投入了6年的时间和精力来打造自己的家,在常人看来,都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处于不惑之年的70后本来可以按部就班地向人生既定的方向走下去,然而王俊身上却有着一股较真的轴劲,他乐于尝试新的领域,对每一件感兴趣的事情探索到极致。
明明教着平面设计,却把自己玩成了摄影专家,二楼书房里摆放着常用的十几台相机,还把家里的五楼阁楼改造成自己的冲洗暗房;为了给自己的家做设计,不惜跑到日本拜访一位语言不通的70多岁建筑师,还远程交流了6年;为了一张起居室的桌子,反复几个月研究最适宜的尺寸,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记录那张“有点甜”的方桌;为了做院子,买了一书架的园林书籍学习怎么做水景、怎么种青苔;为了池水清澈,还研究起了鱼藻类生态学……
当他对着家中每一个细节侃侃而谈的时候,能感受到他异于常人的热情,通过学习不断深挖,正在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
王俊在五楼阁楼层设计了一处冲洗暗房,为自己的胶片爱好安了一个家。
2022年房子外部窗户刚一做完,一家人在最热的7月份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咯咯从小学读到了高中,房子还没盖好,再不搬进来,马上就要去大学住宿享受不到了”,太太笑着说道。
6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王俊用长效设计的思维来经营着自己的家,直到现在仍然激情满满地完善着家里的角落。“时间往往需要站在更长的维度去考量,家是让人最放松的空间,在家里可以无拘无束地关照自己的感受,一想到居住以后是几十年舒适的状态,也便是值得的。”
为了探索更多的子女教育方式,他与当地的美术教育家共同研究给孩子开展地域文化的美术课,每一堂上课都在场用胶卷记录下了四个小朋友一起成长的时光。
太太为了给女儿更好的陪伴,拾起了多年前的书法,在周末闲暇时共同写字画画。如今咯咯慢慢大了,他们带着咯咯去山里挖蕨草、搬石头,去太湖边感受自然,两人身体力行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女儿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探索方式。
如今搬进来2年了,家里仍然不断发生着变化。近日正巧碰到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一朵粉色的碗莲悄悄盛开在满园绿茵之中,6月的梅雨季已至,趁着植物生长旺季,王俊从山上挖了一批新鲜的苔藓,在院子里种了下去,期待安然度过这个夏天。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