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建筑丨建筑是“风景的进化” 首
2024-03-26 17:13
△红盒子
©吕晓斌
MIX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Record
周苏宁、唐涛、吴子夜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
01
融合与多样性的探索
Neiwai
MIX”代表着探索建筑的多样性,在设计实践中,您们是如何呈现这种“多样性”的?
米思建筑
“米思”源自“MIX”,本意是“融合”,对我们而言,它具有双重含义。首先,米思的设计是包容的,能够融合不同的思考方式;其次,我们希望米思的工作氛围也是包容的,能够汇聚事务所全体建筑师的智慧,并由此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设计表达。
米思长期专注于各种运营型物业的设计研究,类型也较为多样化,涵盖城市更新、文旅度假、企业办公、新型商业等,我们会针对不同类型进行课题化的研究与设计,在错综复杂且变幻激烈的城市环境、生态自然与文化需求中提供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02
体验与氛围的营造
Neiwai:
“林中茶屋”项目中“烟囱”的隐喻,是先于形式还是先于功能的策略?
米思建筑:
米思的设计概念不会单纯关注形式和功能的先后,而是以使用者的空间体验和氛围营造作为出发点。在林中茶屋的设计中,茶山中一条隐秘的小径指引人们来到茶屋,入口空间是一个半开敞的灰空间,深色的碳化木墙面弱化了光线,隔绝了外部的世界,经过服务空间的两侧通道,到达景观视线和光线都很充沛的主室,获得豁然开朗之感。
建筑的平面布局根据自然景观与空间路径的关系而来,而尺度和开窗方式则重点考虑使用者的空间体验及心理感受,达到建筑、自然、人在此时此刻的和谐统一。
烟囱
是一个隐喻,本身并不具备烟囱的真实功能。它扮演了一个空间转换的角色,将茶屋切割为两部分,是入口空间向主室空间的过渡。其突出屋顶的部分藏匿了空调设备,同时也帮助建筑抽象了一个传统的
屋型
概念,唤起人们对集体意识当中一个坡屋顶的小屋突出屋面的烟囱的想象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林中茶屋
©吕晓斌
03
城市的更新
Neiwai:
米思建筑:
我们认为“城市更新”表达为“城市活化”更为贴切,城市更新自从有城市以来就一直发生,主要任务是为城市人提供满足当下和未来需求的空间进化。它是城市新陈代谢和蜕变成长的动力,在这个蜕变过程中城市也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所以城市活化链接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城市空间服务于每一个人和由人形成的每一个社区。当下曾经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都在放缓,城市活化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切入社区和生活场景,让城市空间回归到每个人的真实生活需求中,让人真正地停留、体验、融入并且与城市空间共建,从而促进城市空间的良性进化。城市更新从宏大叙事转向具体的生活场景,而场景的塑造又要来源于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对真实需求的挖掘和引导。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存在建筑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孙海霆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吕晓斌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孙海霆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吕晓斌
04
“印象”的表达
Neiwai:
“印象性”作为您们的一种设计哲学,概念萌发于何时,又是怎样逐渐成型的?
米思建筑:
前几年我们跟一个很有经验的日本建筑师合作过医院项目,他在设计时提出,医院在基本功能梳理完备后不应过多地去关注形式问题,而要着墨于如何塑造空间的氛围:当你的医院内部明亮且温暖,给人一种坚定和安全感时,病人会在踏着阳光进入医院后感到平和舒畅,这些一定会让他乐观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从而更好地康复。
这个类似于场景塑造和心灵庇护的想法就是关乎“印象”的表达。它其实是希望我们更关注人的使用和体验,并在这些理性基础之上给予人文回应。米思将建筑视作“风景的进化”,强调建筑映射人们对场地的感知和想象,“印象性”可以视作是“风景的进化”的另一种表达。这种设计哲学让我们聚焦于真实运营和使用体验,并提取其中能给以共鸣的感性部分,让建筑得以在另一个层面进行变化和迭代。建筑由此成为一种连接,把人的自身、个体的想象和事实的环境连接起来,转化成一个可使用、可体验、有共鸣的真实客体。
△红盒子
©吕晓斌
△红盒子
©存在建筑
△红盒子
©DONG建筑影像
△红盒子
©存在建筑
△红盒子
©存在建筑
05
创作的限制与挑战
Neiwai:
相比较其他项目,“红盒子”的呈现算是一种比较自由或者说理想化的创作状态吗?
米思建筑:
可以说是理想化但不能说完全自由,因为方案创作基于不自由的限制才是设计真实的状态,也是建筑师比较愿意挑战且享受的过程。不自由也是建筑空间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必要条件,反而设计完成之后的实施过程是建筑师希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红盒子”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实施中贯彻得比较彻底,其中有些确定的空间体验在建成后得到了验证,对于材料和构造的不确定的尝试也取得了成功,同时建筑的空间呈现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氛围和体验。
△红盒子
©Arch Nango
△红盒子
©存在建筑
△红盒子
©吕晓斌
△红盒子
©吕晓斌
△红盒子
©存在建筑
06
使用与艺术的平衡
Neiwai:
不管乡村实践还是城市更新,对MIX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米思建筑:
最大的挑战是虽然我们今天的建筑行业的规范度和建造的体系化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还不够完善,所以在一个项目全流程当中容易遇到难以预计的问题,其中大部分的时间在处理设计流程中的不规范问题和实施过程中的工地纠错和品质把控。其次,我们希望我们设计的建筑作为运营的空间载体能够呈现美好的使用状态,建筑有其艺术性,但不是空间的雕塑。为了使建筑能够高品质落地,能够发挥其实际作用,并给运营使用带来加成,除了建筑师设计与建造的匠心和态度,还需要业主方、设计方以及各个合作方共同努力。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孙海霆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孙海霆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孙海霆
07
内与外的转换
Neiwai:
“山水柴院”里,除了易于识别的“场地意象”之外,更追求“境”的表达,体现于哪些方面?
米思建筑:
“境”是关注人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是人、建筑与景观互相交织融合的状态。第一是关于静与动,风车型的平面构成了山水柴院内外之间的转换,因为向心性的几何关系,弧形引导空间聚于内院,引导人们的视线望向水面,而水面映射天空,给人静谧的空间感受。四个风车状空间中均放置餐厅的模块,各个房间互不干扰,各自拥有不同的风景。在完整的建筑体量中,通过两种空间形态的转换,形成了内与外、静与动之间的多层关系。第二是关于时间,人们沿柴木墙行走于宽大的屋檐之下,木砖镂空墙允许光线的进入,材料交叠错置给建筑空间带来如日晷一般的时间痕迹。随着光线的流动,材料的独特使用弥合起了在地性、空间性和时间性。三种当地材料的使用也伴随时间的推移,浸润上自然的痕迹,与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
©存在建筑
08
场域的共生
Neiwai:
“无想山秋湖驿站”项目身处自然之中,但又通过适当地遮挡、围合、高窗等方式有意地“限定绿意”,是怎样的考量?
米思建筑:
设计所有的出发点是真实的使用。无想山秋湖驿站的功能本体是巡山中队的办公场所,建筑紧邻的马路上常有来往的车辆和运动、游览的人群,为了最小化他们对内部使用的影响,我们通过2米台地把他们遮掩住了,同时又留有高窗让内部空间依然可以看到路边苍翠的水杉林。
同时这个动作也影响了建筑的形式,这种限定的方式让景观和建筑融为一体,建筑的比例由此改变,原有的庞大体量被消解为层层堆叠的空间元素,且水平展开的状态很好地让建筑融入了环境的风景之中,成为了场地的一部分。
△无想山秋湖驿站
©吕晓斌
△无想山秋湖驿站
©吕晓斌
△无想山秋湖驿站
©吕晓斌
09
风景的进化
Neiwai:
如何理解,建筑是“风景的进化”?
米思建筑:
我们认为建筑是“风景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Scenery)。我们将风景理解为光在空气中对物的反映所呈现的场景(scene),这个场景因与人产生某种连接而成为“风景”。自然、城市、文脉、历史,甚至人们对原生场所的记忆都是构成某个场地的“风景”要素。风景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显现,建筑在其中充当了媒介的作用。当建筑落成后,它不再只是回应自然或文脉,而是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并映射人们对场地的感知和想象。
△无想山秋湖驿站
©吕晓斌
△无想山秋湖驿站
©吕晓斌
△无想山秋湖驿站
©吕晓斌
10
边界的拓展
Neiwai:
最近开展的项目中,有哪些新的探索?
米思建筑:
米思一直在积极地拓展项目的类型和工作模式的边界,尝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项目。最近正在进行设计的项目有几个一、二线城市的片区更新、几个大型的度假酒店和企业自用总部等:
其中天津之眼旁边的天美艺术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已经进入施工阶段,在天津我们会更多思考如何在街区中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在适应气候条件的基础上给人以丰富的场地体验,同时利用艺术街区的艺术背景,建立起新旧对比、传统和时尚的混搭;湖州山里的精奢山居度假酒店也已经开始施工,这个酒店建筑群依循场地等高线散点分布,优化公共配套布局以提升运营效率,也为每一间客房争取到最佳的景观视野;南京的上市企业自用总部结构已经封顶进入装修阶段,这个项目位于城市和自然的交接点,在满足其研发办公、会议培训、员工服务等多元需求的基础上,我们更针对性地打造了“立体公园式办公”的场景感,真正将自然邀请到日常的工作环境中。
同时,我们也在尝试项目设计总包总控和建筑师负责制,提倡在建筑师主导下的全流程设计,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优化设计流程。我们希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让米思更具创造力的同时也更专业、更成熟,呈现的作品更多元、更立体。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模型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
©米思建筑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
©米思建筑
△某上市公司办公总部
©米思建筑
△某上市公司办公总部模型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
△某上市公司办公总部
©米思建筑
△天美艺术街区
©米思建筑
△天美艺术街区
©米思建筑
△天美艺术街区
©米思建筑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