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间设计|莫干山大白熊国际营地 首
2024-01-20 14:21
山林的曼妙、大树的斑驳、空气的味道、水流的声音,弥漫的光线以及亘古的山和变幻的云,这些是主角,我们设置的墙体,屋檐,窗户等等都是为了让参与者更好的感知和阅读他们。
建筑……作为人类的远祖为了躲避恶劣天气、野兽以及敌人而建立的一个庇护所,一定有一个简单的起点……
营地作为建筑的某种简单的起点,来自于人们对未知自然领地的探索,是文明回到旷野的一个最小单元。去到一处陌生的自然野地,草原、湖泊、森林、山野等等,搭建一处遮风避雨的临时场所。较大一些的营地,会依靠一处水源,搭建一个小木屋作为房间居住,同时用帐篷搭出一个半室外场所作为客厅餐厅等日间活动区。先行者们白天深入自然腹地去探索寻找,晚上回到这样一个有篝火的栖息地休息。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于户外活动的推广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推动了大众户外露营活动的发展。规划、设计和经营露营地、野外探索区和帐篷酒店成为了当前的热门。
这次的设计任务是和国际知名户外品牌合作,在莫干山杨家田的山坡上打造一个山野营地酒店,利用原有两处废弃建筑新建酒店配套用房,同时规划营区,梳理场地,做整体景观提升。完全体的大白熊营地将成为区域相关主题体验的标杆。
我们第一次来到场地的时候,面对着这样一个场景:山上一处采茶人的破败小平房,三面环山,竹林和茶田把它环绕着。一旁有着不大的蓄水池塘和几棵小树。这里处于山顶的北坡,有着极佳的视野远眺莫干山群山,近处纵横两排大水杉像是这块场地的卫兵,守护着业已荒废的村落好多年。
较低一些的山坡下,一段夯土和毛石砌筑的残墙是这个场所仅有的村落记忆。据山下的村长描述,这里曾是他们祖上为躲避洪水一路从安徽迁移过来最后的落脚点,因为这里足够高,再也不用担心水患。村长小时候也出生于此,幼年便随大人一起下山,于是山村逐渐荒废,几十年的时间便只剩下残墙一段。
场地内有几段梯田状的茶田,就地取材的毛石墙护坡,有隐隐的小溪,时而露出地面,时而又经过地下形成暗溪,几处开阔的草地,环绕的竹林等等,具有一种立体的原生态美感。莫干山地区一个多世纪以来风风雨雨各色人等出入,近年文旅大热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里就像是莫干山最被遗忘的一个角落,人迹罕至。
我们要做的,就是感知这块土地自然吐露出来的气息,然后加以雕琢整理。
设计就以几个自然而然的议题展开。山上采茶小屋的探索者营地再塑造;山下残墙废宅的记忆重生;水杉林的保留再利用;场地内大环境梳理,包括竹林、草坡、茶田的新增和修补;各个帐篷区域的场景感和舒适度设计。
作为项目内的永久构筑物,“前厅”(the lobby)与“守望”(the watch)被运营定位为酒店基础功能支持的角色。前者在入口处负责接待与餐饮功能。后者在高处服务泳池与观景,包含了淋浴更衣及休憩空间。
为了与营区共同塑造山野露营的氛围感,建筑风格上采用了“回到起点”的方式:以直观的坡屋顶、竖向支撑及自然材料的建构逻辑呈现“原始棚屋”,这一代表回归人居空间与自然相处最初状态的名词。建筑因此无缝融入露营区所塑造的整体氛围。
这里的功能定位是大堂及餐厅。蜿蜒的爬山山路驾乘过后,新生的老石墙引导着游客或进入建筑内的通道,或沿着并排的树林进入酒店的核心区。通道内石墙,木饰板,窗洞的组合延伸进入大堂;树林的光影则时刻重塑外部的石墙立面。两种通行方式都由线性的空间开始,结束于水杉林、山体、营区的豁然开朗。一种初见、探索、一瞥、开阔的到达情绪体验。二层的餐厅被树梢环绕,四季四色。我们通过建筑的开窗、檐口、屋面坡度等处理,尽可能多的邀请光线和绿色进入到室内,和我们设置的室内环境共舞,形成丰富立体的体验感。
这里不仅仅是迎宾的场所,亦是场所转换的传送门。我们将场地原有的毛石残墙经过标记重组,重新砌筑到新建筑的主要外墙当中。老石墙曾今守护着这里的先民,如今又温润的进入新建筑继续守护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们,我们会觉得这是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延续。
在高处犹如守望者看护引领着整个露营区,是一座探索者小木屋,一个庇护所。功能上结合策划运营的考虑,我们改造原有池塘,增设tentipi大帐,使这一组建筑场地变成了温泉泳池的山顶club。小木屋一楼提供温泉配套的洗浴及卫生间功能,二楼则是绝佳视野的聚所,白天这里是泡着咖啡的山顶书店,夜晚是好友小酌的山顶酒廊。
造型上回应露营主题的同时兼顾了各角度的视觉需求。由低处望向高处时,建筑在二层高度的屋面造型与台阶水渠流水形成的构图;拾级而上时逐渐明晰的一层立面;侧面与温泉池及
场地设计中充分尊重和理解这块土地原来的地形和植被情况,划分出三个主要营区,“梯田”“草原”“高山”。设计之初,运营、设计、施工几方合作,多次在酷暑烈日下满山坡的踏勘,为了让每一处营位都有独特的欣赏山野的视角,同时兼顾私密性,还要尽量避开原有的一些树木。最终各个营区都很好的融入了这片山林之中,看景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了一道新风景。
景观处理方式以梳理和重塑为主,把原来的这些自然元素如水石木绿等,以更纯净同时也更具参与感的方式展现出来。宽阔的草地被清理成大帐区和活动草坪;较缓的坡地改造成草坡,较陡的坡地通过干垒石挡土墙处理成茶田梯田;汇水沟加以拓宽并放入河滩石,变成一条潺潺的溪流,夏天可以戏水,枯水期也是不错的旱溪景观;台阶用枕木和石块作为踏步;边界用山下村民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篱笆作为护栏围挡;水杉林清理林下空间,加入吊床和攀爬等户外体验设施。在保护这片山野的前提下为各种户外活动方式提供了多样的载体。
设计的意义是为了让人通过空间更好的融于自然。山林的曼妙、大树的斑驳、空气的味道、水流的声音,弥漫的光线以及亘古的山和变幻的云,这些是主角,我们设置的墙体,屋檐,窗户等等都是为了让参与者更好的感知和阅读他们。建筑应该是安静的存在,温和克制的自我表达才能使参与者更好的链接自然,链接他人,链接内心。
事务所网站:http://www.ininches.com/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