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不在家” :在创作、在生活、在园林、在闪烁 首
2023-12-04 13:18
艺术家曾梵志在千禧年初租下这间院子,里面的一间用作工作室,如今,一座名为Space Z的新空间终于落成,与工作室隔着庭院相望。光是这里的隐藏线索,它无形中为我们“凿开”了进入画家世界的第二扇门:在一幅画从完成到公开展出之前,一段由画家自身凝视与观看绘画的过程。
会客室所在的旧建筑为两层,曾梵志和设计师梁建国合作,打掉了原本的二层,并在顶部加设了一组天窗,梯形屋顶也令光线扩散得更加开放;曹峰担任空间美学顾问(家具陈设)。曾梵志一直在收藏其他艺术家作品和古董家具,由顾畅设计的一组黑檀家具在窗边,不同国家、创作者与时期的物品相得益彰,物中相通的脉络便在于观详它们的人。画面左侧摆放有曾梵志的树枝造型雕塑《无题》(青铜,2009),《踏雪寻梅 I》(铸银,2014),《踏雪寻梅II》(铸银,2015),远处窗边屏风是设计师Jomain Baumann的作品,SK08 Butterfly书桌是Janua与Stefan Knopp的合作系列。桌上摆有BC2000灯饰(黑色金属版),由曹峰、朱玉设计。白色沙发前形态古朴的茶几由一块千年柏树根制成。前景桌面上摆放有宋代黑地莲花纹梅瓶,鵜飼康平的《融山》(2021,樟木,火麻,日本漆绘)。
京剧里有个功夫叫“定眼”,是训练表演眼神的,聚焦某处,不能眨眼或动眼珠。小时候曾梵志学京剧的时候,曾长时间盯着蜡烛闪动着的烛光。再后来,他捱着武汉家中的小窗边画画,那是个朝南的小房间,一天之内阳光会沿着不同的路径扫过他画布前的物品,他不喜欢如此变化的光。他羡慕别人有北窗,因为北窗的光线几乎恒定,能长久观察并感受人或物而不被光影打扰。
光变成了画家在物我关系中重要的第三者,训练着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也连接了他和他者“交谈”的那个场。
在新空间的会客室,曾梵志收藏的井上有一书法《虎》,在他眼里,是以可爱之字形反向“画”出了新鲜的虎之形貌,此处还陈列有曾梵志不少私藏,从紫檀葵花纹笔筒等文房清供,到伦勃朗的版画和奥尔巴赫的小幅肖像都在此交汇,曾梵志时不时就观看它们,发现新的感受与变化。
这个空间取名为“Space Z实验基地”。光是这里的隐藏线索,连起他对绘画紧密相连的人类基础行为“观看”的实验。光线如何成就观看?画家如何观看自己的画?我们所有人又如何看画?观看是视觉的还是各项感官复杂共生的?观看必须是静止的凝视吗?走马观花就不是艺术地观看吗?当我们走进其中,空间的旨意和设计亦不断激起这些问题。
在曾梵志看来,在设计师家具里,比起名气,他还是会先理解作品内在的气质与天性。由Pierre Jeanneret和柯布西耶设计的昌迪加尔项目家具围合出餐厅休憩角,包括单椅、木质玻璃茶几以及吧台高脚凳。
空间内的主走廊一通到底至院子,走廊作为传统且基础的“艺术长廊”(Galleria)范式,也承载了曾梵志和团队对画作“观看”的实验。顶部射灯的规格、位置、角度都被悉心推敲。我们拜访当天,走廊还未挂上画,日光自然流入,也带进了院中景致和树影。
从正门进入Space Z,一条长长的走廊是对“艺术长廊”这种继承了欧洲传统步进式美术馆的转化。两个“大房间”位于长廊的一头一尾,一个是白空间,一个是黑空间,黑白两者,就是光与空间共同谱写的。依据不同空间光的特质,其中白空间里均质化的光线用于尽可能地还原画作中的色彩构成,其近年创作中愈发丰富的色彩以及磅礴涌动的画面在这里展现出撼人之势。
黑空间适合展示肌理感和造型感突出的作品,观众在此需静置思绪,才可慢慢体会画作中微妙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如同进入一片冥想的空灵之境。他在黑空间特别开了一扇天窗,“起初我想过把这里作为写生的一个空间,从尺度大小来说这里很‘聚气’,虽然是黑空间,实际上它是灰色的,一束光径直下来,有时就下压了空间的整个色调”。天窗在屋顶下垂设出有深度的天井,避免阳光漫射。他有意让黑空间的墙面布满肌理,由此黑色不是平滑的,更有深度。
会客室的沙发区以沙发的净白与柔软奠定主调,通体黑墙与另一面的“黑空间”展厅一脉相承,而暗黑的墙面在日光充盈的空间中平衡了空间色调,也自然地凸显了其中家具与器物。Rocco沙发、右侧的Citron Lamp台灯、Amande落地灯、Rug in Sisal地毯以及Salin方形雕刻木茶几都来自Liaigre。木质曲面长凳为巴西设计师Jorge Zalszupin的作品。
就在我们拜访工作室时,集合艺术家各个时期代表作品以及近年新作的大型个展“曾梵志:过往与此刻”正在浦东美术馆开展。其中“闪烁绘画”系列的一件双联画也正悬于浦东美术馆的白空间墙上,描绘了真实世界的一个细微局部——一小片天空与水面。双联画一上一下,描绘了云层中倾泻穿破的光,洒在湖面上,像是描绘了光的起点和归处。在展览之前,每张画就在这个Space Z里做过实验:观者看画的距离、人画尺度之差、视线高低、当下的光线,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空间”。可以说,Space Z实验基地存在的意义是探索观看本身。
客室临近院子的一角,从各地收藏而得的老石板按比例铺设,仿佛自然延续至窗外院子的石路。“当外边很亮,屋内很暗的时候,所有家具有了剪影,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线条都很和谐。”日本盆景大师的盆栽与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凌霄》和谐呼应,盆栽下是清代漆木方几,画面左侧是顾永琦设计的黄花梨禅椅,窗边的Bruyere小凳来自Liaigre。
会客室门廊一角,实木碳化长凳来自20C Gallery。
近年,曾梵志创作的纸上作品只有少量公开,大部分作品还没有与公众见面,它们不再拘泥于工具和主题。譬如在黑房间挂着的一幅纸上绘画,在氤氲水墨泛黄的纸张上浮现一个遥远的受难的耶稣,这和多年前写实的隐喻符号早已不同。
今年新展,社交媒体的改变让他有了心得,他会看观众们展后即时发在网上的评论,说“脱离专业规训的反应很直接也很有趣”。
餐椅来自Liaigre,墙上为日本艺术家上田義彦的作品《雨林 No.1》(1991),桌面上摆有明末清初的奇石山子。
在拍摄间隙,他站到院子水池中央的石头上喂鱼,池边假山自然向水中延伸出一个平台,池中锦鲤都养了很多年。院子里有许多老石墩,高大的声音雕塑,有竹林,还有8只猫,在每扇门下都有它们的门,猫咪“大王”一摇一摆地在我们中间穿行。Space Z里的会客室就临着院子,这个区域上旧建筑的二层被打掉,让高顶的天窗直接引光入室,曾梵志私人收藏的不同艺术家作品在其中错落。
餐厅休憩一角,工作室团队成员大多很年轻,“我希望让每个人在这都舒服,餐厅还有个酒吧小吧台,其实也是给员工们用的。”这里更像一个所有人共同生活的家。Corsica拼木沙发是英国艺术家兼设计师Ian Spencer和Cairn Young的作品,Robinson白色扶手椅来自Liaigre。
或是日本盆景大师的盆景和曾梵志自己苍劲冷冽的枝条雕塑对应,几张中国古典风格的桌椅又在其中……在靠窗的地面上,几张斑驳的旧石板逐一嵌入,有几面历经自然和年岁的打磨抛光,石板有致排列,也与窗外院子的石路连成景象。“我想要一种感觉,像是生活在一个遗址上。”他口气平淡地说道,一如既往,哪怕说的内容令人惊奇。
工作室边的园子一直处于“进行中”,总是会被不断添置或调整。四处收来的老石凳和石桌、花架墩子有致林立,如果说传统园林讲秩序章法,曾梵志却把这打理得舒适,所有老东西仿佛和猫咪、锦鲤、盆栽一起都有了生命感。来自Harry Bertoia的巨型雕塑是他多年前在巴塞尔艺博会收藏的,为他带去了“遥远”的声音。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和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或许可以作为进入这个新空间的引子,后者也正是曾梵志最近的读本。“我们见到的与我们所知的,二者的关系从未被澄清。每天傍晚,我们见到太阳下山。我们知道地球正在转离太阳。然而这种了解与解释,从未与这景观相符。”约翰·伯格在书中指明了观看之道的意义,以及人所见一切景象的复杂性。世界景象不可被人解释道明的部分,正是画家始终向我们传达的所见。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