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后山当代艺术中心 废弃用房的蜕变 首
2022-09-12 22:50
光与影既构成了空间的明与暗,同时也表现着空间, 并创造着空间。光使展馆空间产生一种灵动、不可确定的性格,一种在行经空间时短暂的、即时性的时光体验。
后山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政府、社会共建的艺术家工作室,是研究艺术及美学的特色创新空间,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艺术中心。
项目原始建筑位于高塘石公园东北边的缓坡上,坐南朝北,由一栋废弃的二层砖混结构公园管理用房及一间附属厨房功能的一层建筑改建而成,建筑面积为448.5平方,场地面积为616.2平方。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就基于这样的背景孕育而生。
高塘石公园,广州天河区东北部一座极不起眼的小公园。公园紧邻市区,交通方便,但环境野趣黯然,与其说是一座公园,不如说是一片极具人文气息的荒郊竹海。现有公园内基本保持原有野生状态,既有原始生长的过百年樟树、高耸挺拔的粉单竹,又有明代达官古墓、古代年代不详巨石刻字. .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曾经的荒郊转为市区,野林变为公园。
初踏入这片小山野时,心中会油然而生地冒出这样的词语:纯净、自然、像诗一样.. 在来到道路泥泞、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建筑场地时,眼前一切的破败反而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的生机黯然与自然生息。“由外而内”,这是在考察场地后的第一个关键词。好的场地会诉说——场地有什么?可以是什么?它想要成为什么?这些问题或许是孤立的,但它可以是建筑生长的起点。
“窗户是一座建筑物的关键与灵魂。” ——阿尔瓦罗·西扎
如何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激发建筑与自然的“对话”成为建筑设计的关键。取景、借景、截景,让外的自然精彩浓缩在景框中,同时也让小风景窥出大天地。选择让建筑里的人看见什么风景,多大的风景,成为空间游走与建筑形体的重要依据。窗户,既是建筑物的眼睛,也是由外而内,与自然“对话”、传递信息与精神的媒介。
生长需要空间,同时也需要时间;它是动态的,同时又是生命的。项目在规划、建造与加建时就以环境干预最小化、绿色保护优先为原则,一草一木皆为空间设计的重点与起点。在不破坏周边任何大树的原则上尽量妥协建筑的张力与表现力,使建筑由外而内生长,在场地变化中获得形式。
消隐不只是消失, 而是让建筑与环境融合, 强调建筑的在地感,让建筑延续自然、融入场地。建筑边界上是在原有建筑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地形与资源进行思考,在建构意识上有意识削弱建筑的自我中心性与存在感,让边界模糊、融入环境。
建筑形体上,基地原有环境的原生态与野生性是自然赠与的难得礼物,越自然原始的环境条件,就越需要有与之相融的建筑形式。“虚”与“隐”无疑是对于这片自然环境的回应。白色、直线、几何方体,这是此次建筑最直接的构建元素。同时,借助外部空间植物形态的退让关系,通过比例、尺度及光影捕捉使简约的建筑体产生层次感与静谧感。
内空间上,通过强化内外空间的沟通与渗透,让人感觉室内外空间的一体化。比如立面上利用不同层次的开口方式,将建筑外部的阳光、温度、风景等引入室内,使人在潜意识中模糊展馆内外空间的界线。在竖向的内部空间规划上,主展馆一层展厅为纯白色空间、二层展厅为纯黑色空间,在考虑消隐“墙”的边界与隔离感的同时,也使馆内展品更具焦点性与沉浸感。
光与影既构成了空间的明与暗,同时也表现着空间, 并创造着空间。光使展馆空间产生一种灵动、不可确定的性格,一种在行经空间时短暂的、即时性的时光体验。
项目名称:后山当代艺术中心 项目类型:建筑、展览空间、文化空间、艺术中心 设计方:广州微介创意设计有限公司(VCD lab) 联系邮箱:verge@163.com 项目设计:2020/08 完成年份:2022/01 主创设计师:林迎杰、张园园 设计团队:蔡敬旸、王浩枫、关炜娴、周妍欣 项目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智慧城高科路28号 建筑面积:448.5㎡ 摄影版权:林捷骐、VCD lab 客户:后山当代艺术中心 材料:微水泥、混凝土、镀锌钢板、白色外墙漆 品牌:TONG CONCEPT砼馆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