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新作 丨 熙南里大师工作室

2022-08-11 14:33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熙南里一般指的是甘熙故居以南,东起中山南路,西至鼎新路,南起升州路, 北至泥马巷的南京老城南代表性区域。明朝金陵,这一带或许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从“南市街”的牌楼,到“北市街”的商铺,摩肩接踵、琳琅满目。清末至民国,战乱使得街区逐渐衰败,业态开始转变为居住,解放后,熙南里一带仍以居住功能为主。

                            
▲东侧鸟瞰 © 邱文锏

                            
▲环境中的熙南里大师工作室 © 张·雷设计研究
熙南里是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公司近年来精心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伴随着南京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及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这一区块开始整体保护性更新,以甘熙故居、评事街、大板巷、绒庄街等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南京老城南市井文化为依托,熙南里区域将逐步建设发展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主城区历史文化休闲街区,集戏曲表演、非遗展示、老字号品牌、大师工作室等于一体,再现《南都繁会图》的繁华盛景。

                            

                            
▲熙南里夜景 © 邱文锏

                            
▲熙南里街区示意 © 张·雷设计研究
将南京日报社地块改造为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充分反应了熙南里公司在街区持续更新过程中打破产业、文化、生活之间的界限,以设计美学撬动美学经济生产力,激发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创新理念。

                            
▲北侧绒庄街街景 © 邱文锏

                            
▲北侧鸟瞰 © 邱文锏
位于熙南里中心位置的南京日报社地块东临绒庄街,北至千章巷,东南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南京日报社地块项目总占地约1764平方米,此次改造完成的熙南里大师工作室位于地块北侧,其前身最早是南京日报社的工作场所,80年代中期改造成为日报社职工宿舍,5层高的体量总建筑面积约为3515平方米。

                            
▲改造前鸟瞰 © 张·雷设计研究

                            
▲左:改造前南侧街景;右:改造前东北立面
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在空间格局上为南、北、西三面围合,庭院中央面对东侧绒庄街的红台阶是熙南里街区开放的城市客厅和活力场所,台阶下部空间巧妙地布置了大师工作室美术馆,每周二到周日对外开放的“向南京学习”设计展极大地丰富了熙南里的文化和设计美学生活。数百年来,南京老城南的场所更替一直在城市文脉进化中,以最适宜的方式呈现。
▲庭院里的美术馆 ©邱文锏

                            
此次改造前的南京日报职工宿舍是五层砖混结构大楼,以砖墙和砖柱以及部分位置的混凝土梁作为主要承重构件,3.3米的小开间和承重隔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开敞办公的空间需求。改造方案梳理建筑轴网,在原砖柱或砖墙转角位置保留砖内芯,四周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框架柱;在部分承重砖墙两侧增加混凝土梁形成双夹梁,框架柱与双夹梁共同作用,作为楼板和隔墙的支撑,砖混结构被巧妙的转换成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改造方案在原有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处,通过梁底及侧面粘贴碳纤维布的方式进行加固,局部新增的隔墙下方增加钢梁承担荷载。建筑在整体框架形成后拆除原承重隔墙,双夹梁中间松动的砖块在加固修补后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强处理。

                            
▲北楼东立面 © 张·雷设计研究

                            
▲东南侧街景 © 邱文锏

                            
▲施工中的南楼北立面 © 张·雷设计研究
原职工宿舍为砖墙下整体筏板基础,上部结构改造后独立柱基础局部承载力不够,改造方案通过在独立柱之间设置双夹梁地梁,形成梁板式筏板基础实现整体受力,满足了地基及底板承载力的要求,局部墙体较多的部位个别柱基础采用钢管锚杆静压桩进行了局部加强。红色混凝土大台阶为新建剪力墙结构,采用直径300的树根桩对土层进行加固形成复合地基,沿混凝土墙下方布置条形基础,大台阶和现状结构主体之间设置变形缝脱开,避免产生沉降。

                            

                            
▲左:砖柱加固;右:双夹梁基础加固
原建筑楼面和屋面为120mm厚预制空心楼板,改造方案在保留空心楼板清除面层后,整体浇筑50mm厚细石混凝土面层,内配φ6@150双向钢筋网片。空心楼板面层清除后,个别位置存在标高、板厚不一致的情况,方案拆除标高差异较大部位的空心板,补浇混凝土楼板以保持楼面标高一致。设计保留了大部分空心楼板,因此在设备管线安装时无法埋置支架吊杆,方案通过在结构梁跨之间另外增加受力槽钢,解决了消防、给排水管网、强弱电桥架及暖通等设备吊挂问题。

                            
原职工宿舍居住功能改为大空间办公,使用荷载有所增加,改造方案通过预制空心楼板板底粘贴碳纤维布的增强方式满足了承载力的要求。南京日报社职工宿舍这栋砖混结构小开间的老房子,经过精心设计加固,被巧妙地转换为满足结构承载和使用要求的框架结构大空间设计工作室,整个建筑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板底贴碳纤维布加固 © 张·雷设计研究
熙南里街区保护规划范围内既包含甘熙故居等保留建筑,也有按传统民居形制重建的院落,街区整体色调为青砖、小青瓦、白墙及栗色木构件。改造后的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外立面整体为清水混凝土梁柱墙体及浅灰色陶砖幕墙,浅灰色陶砖尺寸为240*120*60mm,陶砖之间通过两根12mm直径的拉筋调节,并和钢板龙骨之间进行竖向拉结,钢筋上下端采用螺母张拉达到预张紧效果,拉筋与砖之间的缝隙填充环氧树脂胶,形成整体砖幕墙系统。清水混凝土和浅灰色陶砖幕墙低调朴实,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很好地融入了熙南里街区的营造文脉。

                            
▲南侧街景 © 张·雷设计研究

                            
▲东北侧街景 © 邱文锏
外立面陶砖幕墙的造型灵感来自于活字印刷,以解锁这栋建筑早期作为日报社使用的文化密码。陶砖幕墙花格作为改造策略中建筑内外互动的触媒,其作用类似基地东南侧甘熙故居围墙上的漏窗,透过砖墙空隙感受街区的历史质感,在街区中透过陶砖花格感受传统肌理与当代空间的诗意叠加。陶砖幕墙丰富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渗透性和层次感,室内外场景随着视线的移动和视角的变化时隐时现, 近以“观景”,远为“景观”。

                            
▲甘熙故居漏窗 © 张·雷设计研究

                            
▲砖幕墙内外 © 张·雷设计研究

                            
▲陶砖幕墙施工 © 张·雷设计研究
建筑面对东侧绒庄街的院子里,作为街区公共空间的大师工作室美术馆采用红色LC3水泥建造,红色大台阶与街区灰白环境中的木色元素相对应,成为激发场所活力的活跃要素。

                            
▲施工中的大师工作室美术馆 © 张·雷设计研究
LC3水泥通过在原有波特兰水泥体系中添加石灰石与煅烧黏土,取代约20%传统硅酸盐水泥熟料,从而减少传统水泥生产过程中40%的二氧化碳排放和15-20%的能耗。同时,煅烧粘土与石灰石能显著优化混凝土材料的孔径结构,降低孔隙率,其力学性能与抗渗性能依然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体系,其氯离子扩散系数较普通硅酸盐水泥降低80%。LC3低碳水泥在不影响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了水泥工业的能耗与碳排放,具有低碳可持续示范意义。

                            
▲低碳水泥施工 © 张·雷设计研究
好的改造项目往往能够通过设计美学引领和场所体验进行强情感链接,创造新的美学悸动,成为点燃区块美学生产力持续爆发的新引擎。大师工作室这一集文化创意和新生活美学体验为一体的复合空间,极大地丰富了熙南里街区文化创意和设计美学业态类型和空间层次。
南京日报社地块改造项目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融合不同功能构建复合业态,大师工作室上部空间包括了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共享交流空间,底层的主题设计美术馆及美学餐吧通过打造活力场所,消除建筑与街区之间的边界感,有效促进了建筑内外公共文化空间的链接与转化,为街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了公共交往的触媒,大师工作室成为熙南里街区最具日常时尚性和美学活力的公共文化场所。

                            
▲工作室接待区 © 邱文锏

                            
▲设计工作室 © 邱文锏

                            
▲分享空间 © 邱文锏

                            
▲一楼美学餐吧 © 邱文锏
大师工作室建成之际,大红台阶下的大师工作室美术馆“向南京学习”设计展同时对外开放,展览以“基本建筑”为主题,展示了2001-2021年期间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azL) 的40个代表性南京项目;以“文化密码”为主题,展示了2021年以来张·雷设计研究 (azLa) 新的创作思想和设计作品。除建筑之外, 随本次展览共同展售的“自由榫卯”系列家具和饰品,通过“咬合错缝、稳定开放、自由链接”营造东方意蕴,强化非对称细节,展现自由活泼的立体主义美感;“熊影”系列灯具在整体简洁的几何关系中,灵活运用结构之美、材质变幻、色彩对比,展现张·雷设计研究生活美学品牌LAVA Lab的独特设计美学。
▲红台阶下的美术馆 © 邱文锏

                            
▲向南京学习展览 © 邱文锏

                            
▲向南京学习展览 © 邱文锏
文化密码,设计一切 — 构建从公共空间到建筑空间再到生活空间的整体设计美学。

                            
▲东北侧夜景 © 邱文锏

                            
▲东侧夜景 © 邱文锏

                            
▲一层平面图 © 张·雷设计研究

                            
▲二层平面图 © 张·雷设计研究

                            
▲三层平面图 © 张·雷设计研究

                            
▲四层平面图 © 张·雷设计研究

                            
▲五层平面图 © 张·雷设计研究

                            
▲北立面 © 张·雷设计研究

                            
▲南立面 © 张·雷设计研究

                            
▲西立面 © 张·雷设计研究

                            
▲东立面 © 张·雷设计研究

                            
▲剖面图1 © 张·雷设计研究

                            
▲剖面图2 © 张·雷设计研究

                            
▲剖面图3 © 张·雷设计研究

                            
▲节点详图 © 张·雷设计研究
项目名称: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南京日报社地块改造) 项目业主: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公司 业主团队:蔡明、夏靓、张宝进、李罡,余洋,崔琦,黄星若 设计单位:张·雷设计研究(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合作) 设计/竣工:2020年/2022年 项目地点:南京熙南里历史街区 主持建筑师:张雷,雷晓华,戚威 设计团队:王亮,洪思遥,王赛施,李灏(建筑)马海依,濮思睿,黄荣,骆甜甜,曹仪(室内),赵敏,常成,连浩(景观) 施工图团队:方勇,朱旭荣,路媛,李均,黄凯,姚永生,刘彩琴,谷加雷,江宇鑫,胡研,邱月 基地面积:1764平方米 建筑面积:3515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采集分享

举报

王子林

什么也没写

268 作品/ 0 人气

  •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推荐作品


    相关文章

    下载

    加入到画夹管理

    添加画夹

    提示

    右键保存、高清大图仅支持VIP会员
    名师作品集【专享】
    全网名师最多、更新最快、作品最全
    作品库【无限查阅、一键下载】
    全球最大室内作品库,超33万部
    精品资料【下载】
    全年精品资料更新超1000部
    灵感搜索【原图下载】
    中文搜索全球顶尖案例灵感图
    设计师生活馆【内购价】
    5大电商平台官方合作,专享内购价
    CAD库【模型下载】
    cad单体模型库精准搜索查找下载
    免广告打扰【屏蔽】
    屏蔽全站广告,享受纯净体验
    3D模型【送199币值199元】
    分享全网最新精品3D模型
    名师与资料完善后,价格涨至699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