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西湖,于逸庐畅谈国风“雅集”

2021-08-30 22:10
  
在西湖畔的嘉里中心逸庐,六位中国文化传承人、学者、设计师等一众嘉宾,因对西湖有着共同的眷恋与敬仰与《安邸AD》相会。他们以西子湖畔为轴,以赏花、焚香、品茗等“四般闲事”为引,更以书写当代东方生活诗意的逸庐为载体,举行了一场雅集会谈:从宋文化的精神脉络梳理至当下,从宋代的风雅生活图景中追溯当下东方式栖居空间以及生活的可能。



01
来到“天堂”杭州一聚,

书写西湖的“美学散步”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袁宏道
杭州西湖,因地灵孕育了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更是文人雅士栖身养性的自然居所。文人袁宏道无意于仕途而倾心山川,辞官后来到“人间天堂”苏杭一带游历,称赞这里的自然景致,更为这颗坐落于杭州的“翡翠”——西子湖畔书写下《初至西湖记》《西湖游记二则》等文,为我们拉开一副栩栩画卷。

倚着逸庐“阅湖”空间的窗,不远处便是西湖,生活之景与自然之景交融相洽。渐变金属柜来自De Castelli。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意境”美学,寄情于景,景与人的心境极致融合,乃是抵达审美之境。今日我们谈论西湖,赞颂西湖景致的隽永与灵妙,那股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对自然的渴望和亲近自古以来从未改变,不论是生于斯,或是游历至此,人们依旧在西湖畔饮茶、品香、赏花,沉浸于眼前此情此景。西湖雕刻了国人的精神之境,亦为我们雕塑出千百年来的生活图景。

中华传统香道非遗传承人、上海清禄书院与虹桥香事馆主持人吴清先生,奉常茶书院创始人包文山先生与中国传统插花研究学者、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徐文治先生。

杭州西湖,让他们聚于此。在当代传承宋文化“四般闲事”的三位巨匠以手作器为我们开场:吴清先生的香拥有让人沉静下来的强大力量,行香事之间带领旁人一同遁入香的世界,撇开周遭一切。焚香与品香,心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身在上海的吴清先生对杭州有着亲近感,在阅罢张岱笔下的西湖后,他再来杭州的心境不一样了,西湖的另番之美随之呈现,更体会到那句话:“在西湖边每走一步都可能有一个风雅的故事”的深意。



包文山先生说自己人生当中最灿烂美好的时光,便是在杭州美院学画的那一年;他和朋友打造了位于杭州郊区的奉常茶书院,更相信现在的杭州已经成为世界茶美学的最前端的城市之一。



徐文治先生自谦虽对西湖没有太深的了解,饱读古籍诗词的他以宋文学、中国插花为眼观西湖,千百年来西湖之美变迁难数,但它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与审美之境在当下一以贯之,依旧延续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安邸AD》全媒体内容总监许绿芸Beryl Hsu女士(左)与上海朱周空间设计创始人暨创意总监周光明先生。

Beryl Hsu女士与杭州的故事缘起一次空间拍摄,时值寒冬大雪,雪后西湖的静谧让她记忆深刻,仿佛《湖心亭看雪》落于眼前。此次再与西湖相会,她携《安邸AD》再次来到湖畔的逸庐私邸,续写西湖与湖畔之居的故事。



杭州嘉里中心逸庐一西湖边的收官双空间作品“阅湖”“问茶”的设计正是出自周光明先生及其团队之手,在他看来中国美学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并深入至当下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点滴;而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便化作了承载美学精神与风雅生活的“容器”。周光明先生认为西湖拥有文人的气质,也是一种文人的生活方式的代表,一点傲骨中带着些许柔美;他将自己眼中的西湖印象以空间为载体、以设计为语言诠释出来,赋予栖居之所以厚度与深度。
goa大象设计合伙人、设计师姚路先生(左)与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屠红燕女士(右)。

对自小在湖边长大的姚路先生来说,西湖不是瞬间的记忆而是伴随始终,它不是简单的山水景致,山水与人文的痕迹在西湖紧密融合;西湖滋养了中国大量的文人,在当下甚至未来都是传承集体记忆与文化的载体。



屠红燕女士为我们描绘了地道杭州人眼中的西湖,正是独特的湖景赋予了杭州人安逸的生活状态、骨子里的韧劲与灵性。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西湖,而它始终是参透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至美角度。我们始终将心交付于那片湖光景致去观世界,围绕西湖作文学艺术,围绕它去生活,去体味生活中每一刻的安逸舒适。从历朝历代积淀至今,西湖勾勒出了当代东方生活的轮廓:无形的精神养分、具象的栖居空间,还有风雅的生活方式,带领我们抵达融情于景、天人合一的至美。




02
梳理日常时光,

道尽生活之风雅
前景中两把单人扶手椅为Ib Kofod-Larsen设计的Elizabeth Chair;中景的左侧放置了「上下」的“清影”系列边桌以及HC28的Bol Chair扶手椅(由Christophe Delcourt设计);位于中景的右侧的Chandigarh Chair来自Phantom Hands,一旁边几出自Promemoria;中央一对圆形茶几来自Cantori。

“出入世,不离市”,这大概是西湖畔嘉里中心逸庐最吸引设计师周光明的特点之一。“逸庐咫尺西湖数百米,隐藏在杭州中轴线延安路的繁华静巷中,但地下一层直接连通杭州嘉里中心商场和一、二号地铁凤起路站。居其间能享安宁,而走出家门复得热闹氛围,现代都市气息与绝美西湖紧密相连。



作为逸庐一双空间“阅湖”“问茶”的设计者,他相信空间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精神投射。某种程度看来,逸庐便是“西湖”作为美学意象投射而成的具象空间,它是周先生一如既往地沿着中国宋代美学、生活方式为脉络,以当代设计为逻辑,雕刻而出的博古通今、兼具东西的当代宅邸,更作为承载生活的实在空间衍生至精神之境与美学态度。
左侧墙上挂有艺术家王小双的布面油画《光》。空间左侧被打造成为厨房区域,墙面和岛台皆由大理石打造,橱柜布满精致的编织黄铜,晕染出水墨画般的意境与时光积淀的暖色调,既有当代的洗练也不乏内敛与时光之美。

踏入“阅湖”,迎面而来的便是宽敞通透的大客厅空间。它打破了惯常的客厅设计逻辑,不见多座的长形沙发,而是将多把单人扶手椅环形陈列营造出惬意会谈场景;靠窗区域放置着3米长的书桌,一侧墙置有书架。
一面打造为陈列书籍与器物的墙壁,在行云流水的圆弧线条勾勒之下绽放出淡雅时光感,于秩序中表达纯粹美感。设计师在空间中毫无吝啬地铺设了黄铜元素,由此传递出浓郁的古韵与暖意。

“‘阅湖’这个空间是串着整个‘悦己’的概念,即绕着取悦自己的观点来打造的空间。”周先生说道,而现代生活中不断模糊着的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更是让他相信空间也不应以严格的界限来划分。在“阅湖”的大客厅空间,居住逻辑被有机整合,成就更适宜当代国人生活、会客的方式,更融自然景致于生活场景中,感受身与心皆沉浸于西湖的静谧与曼妙之中。
长桌选用珍贵石料打造,桌面花纹描摹了“江南春绿”,淡绿色恰是对西湖碧波的呼应。

靠窗的宽敞空间则是为生活诗意而生。在这张三米长的大理石长桌,拥有湖面微澜的沉静,亦有湖泊的深渊底蕴。“阅湖”在写实中画尽了山水自然的诗意,你能够铺长卷挥墨,能邀好友会饮,适逢我们骨子里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将生活日常规整划一,更将风雅形塑地淋漓。



“阅湖”的主卧空间是进退有度的双套房格局,充分考虑了现代家庭的生活习惯,将卫浴间与衣帽室进行相嵌式整体设计,为睡眠时光勾勒出既舒适也惬意的画卷。
尽头一侧的窗外透进丰沛光线,为空间带来流动与通透之感。“大天地”碳纤维椅来自「上下」。

“问茶”空间似乎更为直接地指向了茶文化,你也在这里找到品酒区。它依旧拥有复合功能,在写意山水的基调范围中纳入味觉与嗅觉维度。相比“阅湖”,它似乎多一份雅致玲珑与精妙气韵。“茶”对于中国传统而言拥有不言而喻的地位,自南宋以来茶文化便是杭州的风雅传统。邀三两好友,或是独自就坐于“问茶”中的漆器长桌前,在饮茶间感受当代风格与传统意境在设计中的交相汇聚。
“问茶”的茶室空间,自然材质以及天然纹理包裹了整个空间的墙面和地面,质朴却精致入髓。

沿着打破空间逻辑继续深入,设计师意在构建新的“生活”逻辑,这个范畴不仅包含了“居住”,更有居者的工作与喜好的休闲活动。空间应是遵循着居者生活方式而生的,生活方式则包纳着生活日常与精神世界。此外,“问茶”内有“乾坤”,其布局遵从了动静分区,公共区域与私密卧室相连接,移步换景间便能私享自我天地。
于“问茶”品茶,更得一番穿透时光的曼妙心境。

当下,我们问的更多的是:“东方”在当下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它指向了什么样的空间?周先生以及团队用逸庐的“阅湖”与“问茶”作出了回应,两个空间让中国的传统精粹真正活在了当下,也让身居其中的人用心在文学艺术与风雅“闲事”——焚香品茗赏花中去寻前人的精神,复得返生活;让我们所生活的物理空间拥有承载精神之境的力量。





03
以空间为载舟,

寻茶花香画背后的精气神

荟萃“以香喻人”“以花颂情”“以茶明心”的雅集。

这场于逸庐畅谈国风的“雅集”,在大量的引经据典、你问我答中,嘉宾们仿佛带我们重回了中国文学与美学的盛世时代,更立足于当下找寻生活归处。宋代风雅的“四般闲事”生活在此时此刻化作了焚香、品茗、赏花与赏如画的空间。
吴清先生为我们展开了中国历代的焚香之史,各有其讲究,如今的焚香仪式也各有典故可考。他对“香事”之全然投入,对每一细节的精琢令人钦佩,原来焚香是极尽细腻的雅事。他那各式精巧器皿皆有其用。
吴清先生为我们展开了中国历代的焚香之史,各有其讲究,如今的焚香仪式也各有典故可考。他对“香事”之全然投入,对每一细节的精琢令人钦佩,原来焚香是极尽细腻的雅事。他那各式精巧器皿皆有其用。

Beryl Hsu:

“中国历史上的香文化深远精妙,除了香本身以外,各种香具也是有特别的审美及流派,能否请吴清先生讲解?此外,您认为香除了嗅觉还有哪些品质与美?”
吴清先生谈到,给香灰压花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控制焚烧温度的起落,在这一仿佛雕琢灰烬的过程中,香有了时间的厚度,更有了气度与雅趣。

吴清:

“香气是嗅觉,而香具是视觉的。自战国后期香具出现,因为焚香用于祭祀,而祭祀在中国古代拥有至高地位,因此讲求香具需具备美感。寻觅香具是雅事,我现有的一些香具出自明代最好的工匠之手,经由几十上百道修器工艺打造而成。你看历代名窑没有不做炉具和香台的,其中香几不是实用器,所以要么不做,要么就花大价钱打造。



香须具备三大品质:清、润、绵长,这三点达到了就是好香。香气的审美是最难的,它介乎有与无之间,是关于记忆的体验,但美妙的感受是统一的。”



“焚香时我爱穿丝绸。请问在屠红燕女士看来,丝绸之于杭州文化意味着什么?”

屠红燕:

“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等14大类,杭州最出名的就是杭罗。自古以来中国人以穿着丝绸彰显身份,吴清先生穿的衣服就是绸类的,应该是由香云纱的工艺打造。南宋时期,杭州是‘丝绸之府’,至今杭州也因丝绸而更温柔,丝绸也承载了杭州的文化。”
徐文治先生在雅集现场完成的插花作品。

在徐文治先生浩如烟海的旁征博引中,“四般闲事”中的插花被赋予时间厚度。徐先生不仅在插花中传递出雅致,更在妙语连珠间生动地还原了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文人赏花尤为讲究空间,正是在布局宽阔、通透且澄澈的“阅湖”“问茶”空间,赋予插花、赏花以生动气韵。

周光明:

“在徐文治先生看来,中国插花与其他文化的花艺的区别在于什么?中国的插花起源几何,在当下又归向何处?”
剪裁枝条是取舍的过程,插花更是折射出人的心境。

徐文治:

“元代文人张雨在散曲《水仙子》中这样写道:



归来重整旧生涯,潇洒柴桑处士家,草庵儿不用高和大,会清标岂在繁华?纸糊窗,柏木塌。挂一幅单条画,供一枝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



宋代的‘四般闲事’其实和文人无太大关系,而是市井生活的‘闲事’,这四般闲事对文人来说是赏玩的过程,而非真正从事其中(焚香除外,‘自烧香’才能品香气)。到了元代文人开始在文学中表现四般闲事,他们十分讲究赏玩‘闲事’的空间,一定要在窗明几净的通透空间里,有纸糊的窗,一定要有柏木塌。尤其是插花,中国插花对花器有着极致的讲究,文人关注的是插花背后的东西。中国插花不在于供奉神明,而在于‘赏’,在于文人骨子里的‘惜花’之情,因此中国插花起源于文人对自然的爱惜。



由此延伸至中国插花的造型,讲究插完的花要有大自然的形态,要看得出植物生命的时间轨迹。找出植物本身的形之后,依据枝条花草自身的俯、仰、斜、正,去插出‘虽有人造,宛自天成’之感。而最终取决于插花者的造诣有多高,花就会是什么样的姿态——插花人很重要,因此中国插花的过程中讲求人的能动性。当下,中国的插花能不能进入现代的空间,这是我自问也是正在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去了很多空间,带着不同的插花人用不同的枝材实验,探寻植物本身的美,表现出属于中国的插花。”
根据周光明先生选择的花器,徐文治先生采用草花来表现。

徐文治:

“因此我也想问姚路先生与周光明先生,想必两位也设计了不少当代东方的生活空间,它于我们而言是‘文雅的安放之处’,两位有哪些思考和经验呢?”

姚路:

“随着现代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对物质的需求更多地转向精神层面。我认为设计师应该以自身的修养去设计空间,一味跟随潮流、附庸风雅是难以解其精髓的。材料本身的肌理颜色的美感是我所关注的,我认为任何设计到最终都会回归本色。在当下还是今后,‘舒服’始终是我的设计理念,其中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所以空间氛围需要与人结合起来,离开了人的空间就只是橱窗里的摆设。”

周光明:

“随着生活逐渐富足,我们向西方汲取了大量经验,由此造就出眼前的生活,包括房屋的布局结构与设计装饰。但这仿佛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悖,比方说在西式厨房里喝中国茶会感到别扭,因此“阅湖”“问茶”空间里都打造了为烹饪、饮茶服务的各自空间,消弭了现代设计里与生活不相融洽的地方。



因此我尝试用空间衬托适宜我们的生活方式,找到舒服的状态,而不是装饰空间。在逸庐我除了做西厨的岛台,也做了兼具书桌茶桌和餐桌的长桌,正是希望引导居者过回记忆中的生活,体会当下舒服的、属于东方的生活之美。而这种审美是不用传授的,它天然存在于我们的骨子里。”

姚路:

“听闻包文山先生为此次雅集精心挑选了名为茉莉银针王的茶叶招待我们,请您将这一方与茶相关的故事与我们分享。”
包文山先生带领嘉宾们一同鉴赏茉莉银针王。



包文山:

“在每一次品茶会之前我都会去详细了解参与者,挑选契合他们的茶叶,这是茶会以礼待客的态度;茶会所在的空间也是需要充分考虑的,因此之前也对周先生打造的逸庐做了充分了解。我在茶厂里与制茶人试了很多种茶叶之后,最终选择了今天的茉莉银针王。



茉莉银针王的茶叶采自头茬,配以新鲜的茉莉花蕾以九酵工艺,总共九次将花香与茶香浸润相融,大多能做到六酵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于我而言,茶会需要无比诚恳的态度,饮茶者也需以礼回敬,与承办茶会的人一起将茶会时光做到完整丰沛。”

宋人在“四般闲事”中获得滋养精神的力量,当代国人血液中依旧流淌着对风雅生活的向往。人们将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探索出融汇东西、兼具历史底蕴时代精神的创造。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有了崭新的演绎——逸庐,它不仅承载生活,更是居者精神世界的投射。在这里山水意境的滋养下,能品闲情风雅,从厚重的历史积淀审视自身、回归当下并走向未来。

采集分享

举报

国内最新播报

什么也没写

417 作品/ 0 人气

  •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推荐作品


    相关文章

    下载

    加入到画夹管理

    添加画夹

    提示

    右键保存、高清大图仅支持VIP会员
    名师作品集【专享】
    全网名师最多、更新最快、作品最全
    作品库【无限查阅、一键下载】
    全球最大室内作品库,超33万部
    精品资料【下载】
    全年精品资料更新超1000部
    灵感搜索【原图下载】
    中文搜索全球顶尖案例灵感图
    设计师生活馆【内购价】
    5大电商平台官方合作,专享内购价
    CAD库【模型下载】
    cad单体模型库精准搜索查找下载
    免广告打扰【屏蔽】
    屏蔽全站广告,享受纯净体验
    3D模型【送199币值199元】
    分享全网最新精品3D模型
    名师与资料完善后,价格涨至699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