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陈彬:设计,是在社会、人文和艺术之间顾盼的日常 首
2021-01-25 22:39
- 设计,是在社会、人文和艺术之间顾盼的日常 Design is the daily life that we look forward to among society, humanities and art
AXD:2020 年是恐慌与悲恸交织的一年,面对这样一起仍在持续发酵的集体性公共医疗事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其中。在 2020 年年近尾声之际,我怀着“自省”和“虔诚”的态度,回望这一年,我的心情正如顾城在诗中所写:“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您作为一名兼具艺术直觉与文化反思的设计师,在2020年这样一个异常特殊与残酷的年份,您面对手中的事和身边的人,与以往相比,最具颠覆性和深刻性的质疑是什么?它有可能改变了您的行为方式吗?
棘,终于,在所有人心里急切翻动的日历中,踉跄着走远了。
这一年,百感交集,心中因为亲历,因为所见所闻,曾被塞满焦虑和质疑,有些很快就有了答案,便放下了,还有一些,慢慢积存起来,成为抹不去的诘问,与日常为伴。
-City On _ 䂀地港体验中心
时至今日,虽对曾经身处风暴眼亲历的疫情,不愿再去做过多的回望,一如封城期间,总是回避朋友和媒体的询问,然而,曾经泛滥的焦虑,叠加着记忆带来的重压,即真实又恍惚,那些是关于善良,生命,正直,底线,是关于群体价值、社会保障、个体命运,是关于家庭、亲情、守护、陪伴,是关于弥合、修复、抵抗遗忘。不习惯宏大叙事如我,最终还是会把所有质疑,归集到了小我的感知上,这些从纷繁的焦虑不安中沉淀出的细微线索,全都来自于群体事件冲击下,对个体命运的无常和脆弱生命的共情,这些又都会促使我去重新评估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反思共性对个性的同化和侵扰。亦让我重拾真实可贵,珍惜当下拥有,真切庆幸后来的重启和可控,让人感觉未来依然可期。
-City On _ 䂀地港体验中心
今后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将处在疫情后的创伤中,在你看来,生活在“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改变?作为设计师,我们的设计,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看来,"后疫情时代"这个说法,可能还为时过早,就全球而言,疫情并没有过去。
说到对生活的影响,和随之带来的变化,这是一定会有的,但远未到充分显现和下结论的时候!况且我很怀疑,这样的所谓变化又会维持多久,又是否能真正影响到群体的行为?无法判断。毕竟上一次类似的灾难,离这次并不远,通常来说,我们依旧会习惯性地选择遗忘。当然,这一次的范围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也许会让我们一起记得久一些。
社会改进是一种群体行为,个体的作用是有限的,作为既服务于社会,又服务于个体的设计行业,其状态的改变,一定来自被服务群体需求的改变。作为设计师个体,即要不断提升对时代新需求变化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辩的能力。
成都海思科招商运营中心
你认为“好的设计作品”的重要标识是什么?“好作品”与“成功的作品”之间能划上等号吗?您如何看待一件作品的成功?
两者即不对等,也非对立。
这个时代,赋予成功设计太多的解读,也给了好设计更多的包容。
设计师不可能置身于资本和商业之外,成熟的设计师,一定能妥善处理好时代审美与个人气质的分歧。
我评价自己的设计,倒是有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取悦自己,能打动自己的设计,会视作好设计,取悦商业诉求,能打动客户的是成功的设计。事实上,通常的情形是这样的:一个设计中,有些部分是取悦自己的,而另一些则要考虑到取悦于他人。取悦,有些戏谑但却真实。
在您的作品中,静穆作为一种美学力量被显现出来,能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复苏,一种永恒性从时间的向度中被建构出来,指引着空间行为的集散与流变,具有强烈的“陈彬式”空间构成法则。这里,存在着您对设计师个人符号的理解,您认为设计师的个人符号应该来自哪里才能打动人?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在保持一种个人认知标准的前提下,在不同的时间段,有对不同的尝试和思考的呈现,所以我并不太关注设计中的个人符号。
虽然,我也会经常提醒自已,这种状态从商业角度来看,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当然,旁人若能够在我完成的设计中,解读出有某种共性的存在,那么,它应该不只是被做为结果来看待,更不会是局限在风格范围內的讨论。我想它应该来自方法论,来自对自我设计逻辑的坚持,并持续强化后的一种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对这样的共性呈现,我依旧会保持警觉(或是放弃警惕性?)
设计是理性与感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艺术创造与现实诉求的交融领地,每一位设计师都在这两者之间来回探索。而对于您这样一位游走于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设计师,您是如何思考的?您认为,需要构建怎样的设计语境,才能达成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与和解?
身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商业设计师的双重身份,让我多年对待设计的态度和工作方
式,一直都不是那么的专业和纯粹。
我一直主张对待商业设计,要保持一种可控的距离去面对,这也是我一直保持双重身份的用心,也是我避免深陷现实、诉求困境的一种方式。保持长期艺术滋养而形成的多元感悟,并使之成为设计中理性构架间的润滑剂,这是我的方式。
今年,在世界经济都在衰退的形势下,为什么国内的设计行业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与牵连?您认为这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想原因有二,其一,之前快速发展的存量还在,其二,当下拉动内需的衣食住行,每一项都和设计紧密相关,并且随着各行业对产品本身的追求成为一种共识。
设计的作用,在未来会被更加关注和重视,与之的需求也会更加理性而迫切。所以,我甚至觉得,设计行
业的好时代或许才真正开始?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信息的透明化、瞬态化,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获取不一样的信息资源,这使得设计师手中的“信息差”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作为著名设计师,您在与甲方沟通的过程中,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话语权的?
尽管信息化被无限放大,但我认为,“信息差”依旧存在,只是,
信息优势的本质,从之前的单纯数量累计,转变为如今的精准摄取。当下纷繁复杂的信息,更容易导致方向的迷失,优秀的从业者,却能去芜存菁,道破天机,我想话语权应该来自于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而非海量讯息的简单拼贴。
设计的迭代升级已经愈发明显了,小趋势的把握在行业内变得越来越重要,就您个人而言,在接下来的这一年2021年里,你的设计会有意识地考虑一些不一样的面向吗?如果用1-3个关键词来概括,你认为明年的小趋势会是什么?
相较与设计的迭代升级,我可能更关注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新和受众需求的升级,正如之前所谈到的,
不断促进自已关注新讯息,保持专业上的敏锐,提升自我经验值与求新求异之间的匹配度,提升对商业新兴诉求的解读和破题的同步率。2021给自已的关健词,我想应该是:真实、开放、共情。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