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形态 石,现代空间美学筑造者 首
2020-09-09 22:38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有此一问。直到今天,关于美的探讨也未曾停止。
即便打开搜索引擎,先贤大哲对于“美”的论断千言万语,企图以一言蔽之,却难有定论,无非是基于不同的哲学立场与文化语境,给出的限定性解答。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书当中提到——“当我欣赏一处风景的时候,我很明白不是我创造出这处风景来的,但我也知道,如果没有我,树木、绿叶、土地、芳草之间在我眼前建立起来的关系就完全不能存在。”
美人是美的,山水是美的,但对于古代文人骚客和今天演化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来说,他们的视角定然是不同的。
当脱离了人作为主体的自由意志,美的定义和计量都将成为悖论。
美,是在人的自由选择过程中追求和显现的。
一滴雨水从高处落下,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是地心引力和加速度,对于诗人来说,则可能是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春日闲愁。在物理学家看来,公式的完整、计量的精确带来的美感,不亚于诗句对仗氤氲的意境,而在农民心里,这两者都比不上一场春雨,细苗生芽。但究其根本,雨只是雨,并无高下。
如果说,以上讨论仍停留在形而上的意识层面,那么在物质实体的层面——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指的是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用以琢磨玉器,或有说,可以雕琢成玉。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尽管岁月流传,这个成语早已流失了它的本意。但据考究,“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应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石料,因产出广泛、性质稳定、硬度较高,最早被用作石材。
借由人的介入,改变客观主体的存在。
所有的美,不外乎由此而生。
画王大理石,以“现代空间美学筑造者”为品牌立身根本,主打无机人造大理石产品,深度挖掘人造石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探索人造石应用的无限可能性,迸发出各种出乎意料的美的形态。共生形态以个体对自然的介入、改变、反思为线索,结合画王品牌理念及主张,打造画王大理石最新品牌展厅。
建筑为项目形成了“回形”空间布局的前提,作为品牌展厅,设计需兼顾展示、销售、洽谈、办公的功能。由于空间条件,产生了层高、采光等限制,因此,垂直面的视觉塑造以及动线设置、空间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对比传统展厅“展示-销售”场景,我们希望给予来访者更开放自由的空间,通过设计的介入,营造空间的氛围,迅速隔开周边的嘈杂,让到访者迅速地进入设计师构建的“境”。
因此,在展厅的入口通过厚重的黑色石材,纵向条纹的凿面肌理,在视觉上形成压迫感,白光灯带为行进空间勾勒出线条,拉长、延续,当从电梯中走出来,就已经步入设计师为项目所铺陈的故事当中。
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关注的是潜藏在背后的时间、空间线条——起承转合、开合围敞。线条如同容器,是无形之道。展厅与园林是趋同的,空间的始与终归于一点,两者之间由无数隐匿的几何线条贯穿。
而空间是物的容器及行为的载体,观众是主角,其它元素的角色就是刺激观众的情绪。容器无意刻意为谁服务,也不想成为主角,只是处于安静平稳的、包容的状态。
围绕电梯厅为回形的中心,空间顺时针将功能区域分为:接待前厅、办公区、沙龙活动区、产品展示区、情景展示区、影音室。通过动线的推敲,合理地分布并彼此交错相融。经由视觉的元素与空间语汇连接,潜移默化地促成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增强空间故事线索的串联。
这个以石材为主体的空间当中,材质关系成为了设计过程中一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同时也是制造空间节奏的趣味实验。以人与自然交互的关系递进形成线索,以期通过具有指向性的物件及视觉符号,来引导人流动线和视觉点的游转。
从入口处黑色的粗粝肌理的块面,到前厅光滑如镜的鹅卵石,是自然对材质干预之后两种形态的抽象。循序渐进,接待厅一个由若干块木板切磋、雕琢、叠组而成的《拥抱》装置,保留了木质的肌理和手工的痕迹,象征着人与自然改造的初级形态。到了产品展示区,不同材质构成的人形艺术装置,恰如其分地融合于环境中,即人与环境的共融共生。最后,通过人造材料及天然材料的结合,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层次,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亦是对画王大理石品牌主张的回应。
在萨特的理论当中,美存在于想象的世界。对于设计师来说,美是自我与世界的一次交互,通过解构形成空间的重组与秩序的置入。而画王的人造大理石以水泥基为基底,由创造者自由加载骨料和色彩,除了环保的考量之外,更是无限拓宽了材料的可能性,以自由的选择,形成千百般不被限制的美。正如前文所说,因为自由,美可以发生在任何瞬间。
项目名称:画王大理石品牌展厅
主案设计:练远朝、丁淇
设计团队:刘润清、朱国光、蔡文姬、李露、梁嘉升
项目管理:李永华、朱云锋 设计单位: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广西利升石业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年04月
竣工时间:2020年05月
设计面积:1700M²
主要材料:水磨石、不锈钢板、超白渐变玻璃、自流平、木饰面
共生形态(C-C DESIGN)创始人、设计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毕业,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客座讲师、实践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资深会员,中国房地产协会商业地产专委会商业地产研究员。
彭征先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设计,思考和践行“共生”的设计哲学,从事建筑、室内、景观等多领域的设计实践,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建筑感和现代简约的风格。代表作品包括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时代地产“时代·家”体验店、美的地产企业总部、广州亚运会景观创意装置“风动红棉”等。作品曾获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公司的核心团队由知名设计师彭征先生以及80多名优秀的职业设计师组成,设计业务涵盖酒店、商业、地产、办公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建筑室内到软装陈设的一站式服务。“共生形态”屡获国际设计大奖,包括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奖、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香港亚太室内设计金奖等。
“共生形态”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设计团队,我们的名字就决定了我们的包容性,同时,我们也感兴趣“共生形态”这一词组的所有内涵。在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大规模、巨量、高速的建设状态鼓励社会性的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来说,拥有的机会不但是设计一件作品去影响和改变生活,更是致力于当代中国面貌的成形过程,这是对“共生形态”设计团队,对中国的类似工作的最终挑战。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