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虹关村留耕堂修复与改造 三文建筑 何崴工作室 首
2020-03-27 16:54
新建筑具有逐级抬高的阶梯型屋顶
2017年初,在婺源当地一直专注修复和利用徽州古宅的吴志轩先生找到了设计团队,希望能够共同打造一个以徽墨文化为主题的民宿。
设计团队接受了任务,并试图与业主一起,通过修复、改建和创新,探索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符合当代需要的古民居修复和改造利用之路。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并不会一帆风顺,在经历了近三年的做做停停后,项目终于在2019年12月初步完工。
建筑与村落的环境关系 ©方立明
项目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虹关村。
婺源属于古徽州的范围,虹关村位于婺源县城关北去50公里,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制墨圣地,有“世间烟墨七分出徽州,徽州烟墨七分出虹关”之说。
虹关村詹氏家族就是虹关古烟墨的代表:
正是詹元秀(1627-1703)改良了原有工艺,使虹关烟墨成为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品,如今在故宫博物院里就可以看到虹关詹氏墨品。
留耕堂位于虹关村村口,是清末制墨大师詹成圭的第三个孙子詹国涵的宅第。
建筑面对村口1600年的大樟树,及近年来修建的村民活动广场,是当地少有的带院落的宅子。
特殊的区位和开敞的院落使留耕堂从古村密集的肌理中“游离”出来,这也是业主长租并修复改造其为民宿的原因之一。
留耕堂原有空间结构,由东至西分为三个部分:
正堂年代最为久远,为单天井三合院,二层,入户门位于建筑东南角,隐于小巷之间,是往日主人一家的居住生活空间。
新建筑为庭院提供了竖向上的丰富体验 ©方立明
中部客馆为双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大部分建筑为二层,由两个独立的居住空间构成,供旧时客人及下人居住。
厨房为三层木构空间,一层为厨房,二三层用于堆放杂物农具。
建筑三个部分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相互连通。
建筑与院落通过客馆南侧小门连接,院内有一棵桂树,一棵枣树,一小片竹林。
桂花树下的院落 ©方立明
业主在租用留耕堂时,留耕堂客馆后部已经因大火基本损毁,仅剩四面墙体及空地。
业主首先召集了当地工匠,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客馆后部及厨房部分按照传统建筑工艺进行了修复,值得提起的是此次修复行为是虹关村近几十年来第一座按照传统工艺修建的房子,而修建的过程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成为了当地非遗研究的重要资料。
02. 空间梳理与物理升级
设计团队介入时,建筑修缮工作已接近完成,建筑空间格局已经基本确定。
根据新的使用功能——民宿,设计团队首先对流线进行了梳理:
精简了建筑原有重复的楼梯,将二层三个独立的区域贯通,形成连续的交通流线。
然后,将公共服务空间和住宿空间进行了分区。
民宿的空间功能需要兼顾住宿和公共空间的生活体验,动静得体,私密与公共区域有机共处。
设计将正堂及客馆部分的二三层定义为客房,共计13间。
一层及原先厨房部分作为公共服务及配套餐饮空间,设有书房、琴房、画室、棋室、茶室、餐饮等功能性空间。
院落被重新梳理,保留具有空间属性的桂树和枣树,在东南部增加一咖啡厅,既满足了住客的日常需求,同时也可以对外接待虹关村的旅游人群。
正堂东南角放置琴案 ©方立明
建筑舒适度的提升对本项目至关重要。
由于建筑未来的功能是民宿,老建筑无法满足新功能所需的隔音、保温、卫生间给排水等要求。
在尽量不破坏建筑传统风貌和格局的前提下,改造设计增设了上下对位的卫生间,对现有木板隔墙进行增厚,并填充了保温隔音材料,同时增设了电地暖和空调及24小时热水,保证了舒适度。
客馆天井中的“鱼跃龙门”主题装置 ©方立明
03. 正堂,怀揣敬畏的创新
建筑师企图在古建修复和空间创新中寻求一种平衡。
对于留耕堂旧建筑部分,建筑师采取了克制的设计态度,尽最大的可能性保持徽州古宅的空间精神。
与此同时,通过对正堂、天井、楼梯、餐厅等公共空间的改造,达到民宿功能的舒适性。
此外,在局部位置,以可逆方式置入新材料、新形态,活跃空间气氛,形成新老对话。
正堂对景及山水意向的艺术装置 ©方立明
正堂是建筑原本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它往往起到点题的作用,是显示主人理想和品味的重要载体,在徽州古宅中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作用。
新正堂的公共作用被进一步强化,并结合空间新的功能和风格,重新定义留耕堂新老“主人”的情怀。
整个空间以书、画、琴、茶为主题:
正堂空间原有的布局被读书空间替换,地面采用架空处理,两边增设书架,阅读回归低坐的形式。
原空间保留完好的隔板墙被保留成为空间的垂直界面,与新加入的家具形成对话。
正堂高处的匾额《留耕堂》仍居于原处,在点题之余成为整个空间的精神源点。
正堂空间原有的布局被读书空间替换 ©方立明
正堂东西两侧原为居住空间,一个改为画室,一个改为茶室。
设计团队在天井中设计了一个镜面水池,水池上业主邀请当地艺术家以钢板为原料创作以山水为意向的装置,成为正堂的对景。
天井西南侧附属空间安放了琴案,可以抚琴,东南侧仍旧保留建筑原始入口。
家庭套房独立的天井和楼梯 ©方立明
04. 客馆,创造现代恬淡生活
客馆与正堂平行,两进,南面一进是一个独立的空间。
改造后这里被设计为一个家庭套间,有自己的天井和独立的楼梯。
北面一进,南低北高,四合,东侧有小门与正堂一跨相连,西侧连接餐厅,南侧两层,北房三层。
天井是空间的核心,也是此处唯一“透气”的地方。
与周边古色古香的不同,建筑师希望引入艺术性元素,活跃气氛。
最终,一组“鱼跃龙门”主题装置被悬挂在空间中,金属的材料灵动的反射光线,给原本狭小的天井空间带来了灵气。
客馆三楼大客房 ©方立明
客馆三层大客房 ©方立明
客馆北侧的三层是留耕堂民宿中最大,也最奢侈的客房。
它独占一层,南侧的大玻璃可以把阳光很好的引入房间。
人坐在床前,或躺在浴缸内,透过玻璃又可以将近脊远山,四季烟雨尽收眼底,虽不是古人的生活方式,但有古人的恬淡意境。
正堂二层客房 ©方立明
05. 餐厅,实用与气氛并重
餐厅分为三层,一楼为休闲区和2至4人小桌,二楼设两个大圆桌,满足多人用餐需求,三层为茶室空间。
在满足客人就餐需求的同时,建筑师和业主还希望给予空间一定的休闲和文化氛围。
在一楼,一个手工壁炉被置入到空间中,略显粗犷的风格给室内平添了农家的气氛。
壁炉北侧的天井,业主邀请了著名插画家文娜创作了高九米的《墨神图》,将徽墨故事以现代插画方式展现出来。
在点题之余,也与留耕堂整体设计思路相互应和。
餐厅一层的手工壁炉为空间增加了农家的气氛 ©方立明
插画师文娜创作的《墨神图》 ©方立明
二层设置了一间小棋室。
透过大玻璃窗,棋室与客馆的天井可以互看。
建筑师在棋室屋顶设计了一个桶型天窗,将天光引入室内,形成戏剧性的光圈。
棋室室内素朴,并没有过多的装饰,榻榻米配以白墙,让人静心。
唯一的装饰来自北侧墙面,设计师采用宣纸裱褙,背后暗藏灯光玄机。
关灯时,墙面平整无奇,开灯时显示出一轮满月。
餐厅三层茶室具有良好的观景视野 ©方立明
三楼由原来建筑杂物间和屋顶平台扩建而成,可以很好的瞭望村口大树、溪流和稻田,具有很好的视野。
建筑师采用了玻璃立面的处理方式,尽量使房间通透、轻盈,避免过重的体量对老建筑部分的影响。
棋室空间中隐藏的“一轮满月” ©方立明
06. 院落,新建筑创造新场域
由于虹关村未来巨大的旅游潜力,业主希望利用院落增设一个对外服务的空间,平时作为咖啡厅使用,兼作小型会议和教室功能。
对此,建筑师一方面认为是很必要的,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建筑过于突出。
因为,太突出的新建筑势必会影响留耕堂老宅的主体地位。
留耕堂院落空间中的新旧建筑关系 ©方立明
新建筑没有采用传统的风格,更像是一个无风格的几何体 ©方立明
最终,咖啡厅选址在院落的东南角,以东、南院墙为边,以场地现存桂树为心,划出一道弧形边线。
新建筑没有采用传统的风格,它更像是一个无风格的几何体。
为了不“占用”户外空间,建筑师希望将新建筑的屋顶也利用起来。
一个逐级抬高的阶梯型屋顶建筑被设计出来,下部空间作为咖啡及多功能厅,上部为屋顶平台,成为户外就餐、活动的场所。
庭院中新旧建筑的关系 ©方立明
阶梯创造了“竹林”的意象,也为儿童提供了游戏空间 ©方立明
上下两个空间通过一个优雅平缓的阶梯连接,既强化了新建筑的特征,突出了老宅主体性,又为本身平淡的庭院提供了竖向维度上的丰富体验。
阶梯下部较低矮的区域,利用竹子创造了“竹林”的意象,回应了场地中原有的竹林,也为儿童提供了游戏空间。
新建筑内家具均可以移动 ©方立明老建筑斑驳的墙面成为新建筑的空间背景 ©方立明
新建筑的屋顶外饰面采用木板,修复老建筑时候遗留的旧木料经过打磨加工后,被重新使用,建筑师希望新建筑可以具有可持续思维。
新建筑四面均是玻璃幕墙,保持轻透的同时,最大可能的引入阳光。
内部空间朴素,家具均是可移动,使空间可以灵活布置。
轴测图新建筑屋顶平台 ©方立明
配合新建筑,院落的景观也做了设计。
平静而不刻意,是院落景观的总体思路。
桂树和枣树被保留,成为院落中的制高点和中心,铺装采用徽州当地石板,引入村内明渠在院内形成小水系。
老建筑是院落的主背景,而新建筑作为前景,适度分割了院落和村口广场,同时以一种环抱的姿态,凸显了桂树和老建筑立面的重要性,使庭院空间更加立体。
从新建筑入口看向旧建筑门头 ©方立明
留耕堂的改造从设计到建成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其间由于各种原因,设计几易其稿,方案也从最初的刺激演变到最后的温婉。
无所谓对错,但漫长的过程也的确引发了建筑师对此类项目的思考。
在乡村做建筑,特别是在有历史的乡村做建筑,需要面对众多的命题。
在留耕堂,如何平衡功能与气氛,当代与传统,文化与商业……等等一系列矛盾,是建筑师也是业主需要面对的。
但,我们一直坚信,气氛也是一种功能,传统在当时也是“现代”,而靠文化也一定可以挣到钱。
透过三楼客房窗户可眺望远处的风景 ©方立明
老宅门外的新建筑 ©方立明
建筑师: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地址:虹关村,婺源县,江西省,中国 建筑面积:780.0 ㎡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方立明 主创建筑师:何崴、陈龙 设计团队:赵卓然、曹诗晴、吴前铖(实习)、叶玉欣(实习)、高俊峰(实习) 业主:婺源县尚逸轩度假有限公司 照明概念方案:张昕、赵晓波、周宣宇 项目顾问:吴志轩
推荐作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