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归隐山林的精品民宿寻找你的诗和远方!
2019-09-09 12:10
有的则选择更高层次的隐逸,不论哪种方式,追求与自然的平衡都是一致。
石岛山居位于中国威海,是多相工作室第一次切实面对大自然的实践,设计到建成,历时三年(2013-2015)。
“生活”、“气氛”与“场所”成为了我们这三年探讨最多的事情。
项目初衷为企业会所,之后逐渐定性为一个小型的精品文化酒店。
我们选择村落化的布局,围绕小丘,几组台地上的木头房子。
这样松散围合的布局带来了一些冗余的、未被精确定义的空间,有了许多模糊的、透气的地方。
我们相信设计是在设计体验,形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房子、景观、设施构成场所,而场所是为了体验。
我们的设计在两组视点中交织进行——屋檐下的人看出去,庭院里的人望过来。
在一次次出入、停留、行走的经历中,观景的同时也成为景观。
因为场地条件复杂,原始资料不够完整和严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多,全程驻场非常必要,在过程中,充满碰撞、优化、迭代、变更,许多难忘的设计决定是在现场完成的,有大量的现场判断和现场调整。
在设计团队与业主持续而平等的沟通下,这个房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甲乙方共同创造的东西。
它不是一个随便移植来的东西,也不是建筑师孤芳自赏的“作品”。
它有属于北方、属于山东的气质,也有这块土地想要的、面向未来的精神气质。
理拾山房精品酒店位于苍山国际高尔夫社区半山,背靠苍山主峰西麓,面向洱海及旖旎的田园风光,视野开阔。
建筑师凭借在西南山地多年的设计经验,巧妙有效地解决了关于地形利用、景观营造、空间组织、视线屏蔽以及自然要素引入等问题。
环境影响空间,空间是景观的反馈,顺势而为地梳理各种矛盾,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拾山房放松而又有温度的建筑形态。
左右两侧院落的墙体连续而肯定,将建筑主体、庭院、侧院、长廊、露台的界限相互融合,努力去营造一种自然而然相连贯通的感觉,消除建筑和空间内外之间的视觉界限,建立起面向山野、海面、田园、之间的视觉联系。
“拾山房”的“拾”这个动作有积极介入的意思,“山”就是指建筑所处的环境,“房”就是心灵回归质朴的一种表现。
就如拾山房的英文名“Pure House”一般,整个酒店希望用最简约的设计方式提供给人们一种回归质朴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放松”和“有温度”的设计理念。
建筑以平和、宽容的设计态度融入场地之中,使之和自然融合贯通。
经过十几轮的不断讨论和自我否定,房间数量从最早的20多间减少到13间,最后才达到目前的最佳状态。
建筑以谦逊而温和的姿态表达了一个回归“家”的意象。
设计者以一系列叙事性空间融入叙事性的场地,营造出独一无二的场所空间体验。
入口位于建筑角落,低调而谦逊,拾阶而下,一棵数十载年份的花红果树迎面立在水池中央,瞬间吸引住人的视线。
转向经过光影斑驳的入口门廊,进入接待厅,开始以一种日常而纯粹的方式进行空间体验。
公共区域以中央火炉作为视觉中心,两层通高,形成整个首层的核心空间,其他的功能配套如接待中心、书吧、餐厅、内、外庭院等功能空间皆围绕其展开。
大厅前后下沉的庭院有效解决前后坡地高差带来的困扰,同时也避免主干道的人流车流所造成的干扰,营造了一个温度与日常,直抒心臆的趣味交流空间。
大理明媚的阳光、朴拙的石、温暖的木、混搭的家具与质朴的白墙在一起形成空间次序上的对话。
拾山房13间客房各具特色,均带有宽大的观景阳台或私家院落,宽阔的居住空间中舒适的床品引人注目,敞亮的落地玻璃,精致、开敞的卫生间和宽阔的户外休闲阳台、配合周围开阔舒朗的风景,可以欣赏窗外苍山青翠、洱海碧蓝……处处显露出拾山房不俗的休闲气质,令人不忍离去。
顶层的半室内外空间作为第二公区将建筑空间推向另一个高潮,在这里,设计师将咖啡吧、交流和观景融为一体,经过精心计算高度的横向长窗,将苍山洱海的日出日落、风起云涌“裁剪”和“借景”,让我们静静地独享,顶楼阳光书吧和休闲露台与无边际水池相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360°观景平台。
巨大的无边水池仿佛一面镜子成为洱海和流云的一种微妙延续,将视线送向远方,融化在变幻莫测的天光里。
拾山房的业主李骏、何飙是二十几年的好友、同时也是拾山房的设计师,两人拥有建筑师共同的情怀和梦想。对项目相同的认知和了解带来了非常高的契合度。从项目的多次选址、设计的不断自我否定、不遗余力的现场施工指导,到最后所呈现给这片土地的是谦卑的建筑、婉约的花草、古拙的石木、斑驳的光影。拾山房叙事性的空间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回应自然,融入自然,使建筑生长于环境之中,让我们可以在真实的日常中聆听自己的心跳,寻找到生活的本真,为我们带来一个可触摸的有温度的建筑。
整个建筑由新旧两个主体构成,旧体是两片墙,中间藏着老房子;新体面向庐山,仿佛三面打开的玻璃盒子。顺着古驿站驿道的方向平行错开,在冲突对比中产生了时光交错的穿越效果。
入口是一条白色花岗岩石板拼砌而成小径,直面庐山瀑布。小径两侧矗立着古驿站曾经的老树,虽然风烛残年却依然挺拔向上。
远处由黑色石块堆砌而成的墙体是这里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些取于当地的黑色岩石,与白色墙面相搭配,更加衬托出老树的苍劲。而在平行的墙体中,一栋木质徽派老宅安然于内,有种雾里开花的朦胧意境,述说着时间,亦饱含新与旧的融合。
文涵万古江山气,道续千年丝竹声’,中国人喜竹,古来有之, 无数人在竹韵里,读到安身立命、处事待人的生活哲学,竹最懂得如何抚慰中国人的心灵。出于这层原因,于昭在新房子大堂内的天花和接待台都大量采用了竹元素。
沿着左侧的通道缓坡向前,黑色岩石块拼砌而成的壁炉,依然延续室外的材质及工艺,堆砌在一旁的木柴是从老乡家里收集来的,自然且温暖。
大堂吧的一组木制书架,将该区域地面高低差既安全又巧妙的划分开来,同时还增加了各沙发组间的安定感。
“我们特意用草绳均匀缠绕,将休息区钢结构柱体包裹起来,使人能轻易接触到的柱体部分没有那么冰冷生硬。”于昭解释道。
除了对物的追逐,中国的民居,还大都有廊道和院子,从山西的家族宅院,到徽派民居;从江南水乡的滨水居室,到广州的西关大屋;廊道链接空间的交错,或舒展、或隐私,都是一类生活状态的展现。
望庐亦设有廊道,以石制小桥的形式呈现,连接旧房子与新房子,在营造层级递进的空间次序,以及师法自然的脉络情境外,也同时连接了过往与现在。
而相对于大刀阔斧的改造,于昭对老房子的设计更多的是还原。他将原建筑纵向两侧比较矮的部分做了局部吊顶,有效的规避过多的建筑结构,也让其自身精美的雕花能被白色墙面衬托出来。
于他而言,老房子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在与室外老樟树形成的风景之间进行选择性的遮挡和穿透,一种宜人的氛围便呼之欲出。这里的每一个空间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在穿行停留的过程中,亦是一种丰富而有趣的心理体验。
老宅内的空间用“屏”来分隔的:“ 将原本阻碍入口的一组雕花屏风,原封不动的拆解下来移到入口左侧墙面作为装饰。既保留了入口主动线,也让老建筑原本的面貌不失完整。”他说。
屏风是一种能巧妙分隔空间的形式。即不破坏老房子的完整性,又能对室内空间进行新的功能划分和梳理,形成现代感的空间逻辑。
休息区的传统彩绘丝线刺绣屏风,是在一种比较新的丝光墙纸上完成的,寓意旧与新的交织。
宴会厅与休息区相连,几组挑高的屏风利用建筑本身的特点,将两个天井围合起来,利用自然光线强调出空间中心,塑造了空间的静态节奏。
地面依旧延续了新房子朴实的深色饰面砖,而浅色的木饰面跟老房子本身的深色木质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对比。
《后会无期》中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诚然,人们习惯了用看热闹的心态俯瞰生活,却忽略了回到内心深处自修,作为设计师,似乎有责任对此进行一些改变。以一种‘反思式’的存在,再现过往、还原生活,与情感层面拆解重现,为每一个到访者完成一次自我解读。
茶房将设计师怀旧思绪与世间难得的清净淡雅藏于一处,‘任他门外,车驾喧朝市’,门内只有茶香四溢。几许深色竹卷帘漫不经心的垂落,用于高低空间的自然过渡,也令室外的景观变的柔软。
在整个空间的设计中,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能连接新体与旧体之间的线索。恰巧,在现场的勘测中多逢雨天,油纸伞,这个在南方阴雨中常见的物件便自然而然的入了眼。
还有一些旧时的蓑衣、木质的水鸟作为室内装饰而存在,对此于昭有自己的理解:“我们的文化会习惯性的把情感注入到物件中去,睹物思人,再比如一提到伞,十有八九会让人联想到断桥的故事。”
伞大概是人们生活中最小的庇护所,代表了一种温情的介质,弥漫在新旧两个空间里。即便那种古典的生活方式如这所老房子般样成了遥远的幻像,但让那些象征过往的‘物’出现在这现代化进程中,至少可以予空间以内容和温度。
后记:“这个项目自落成拍摄一共进行了两次,时隔一年。同样的角度,白墙上涮出了雨痕,石面上布满了青苔,雨天,一切都是湿湿的。设计是有生命的,在我的设计哲学中,不自然的总是不够好。如我们新的世界观,也是需要一些时间去沉积的。”
古人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在浙江桐庐有一个叫戴家山的畲族人聚居的自然村落,它海拔600米左右,水碧山青,群山怀抱, 建村已有380多年。云夕戴家山乡土艺术民宿便位于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它是以一栋普通畲族土屋改造为主体的民宿,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酒店设施和服务的“乡土艺术”精品酒店。
民宿主体的原形是游离于村庄之外的一个闲置农舍,由背靠缓坡朝向山谷的一栋南北向黄泥土坯房屋和一个突出于坡地平台的石砌平顶小屋构成。
畲族土坯房屋在空间的建造类型上,可以看到客家与汉族传统民居的影响:厚达40cm的碎石夯土墙是维护结构稳定的要素,其较少开洞的特质体现了封闭性和防御性。
主楼墙面有竹竿伸进墙里用于晾晒,这是当地常见的晾晒方法。而埋在墙里的竹管原来是套管,用于从两端固定夯制土墙的模板。
原有的石砌小屋及其厨房,功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旁边新建餐厅的柴禾立面,缘起自最初来到基地老宅前拍摄的一张柴垛照片。屋顶扫帚围栏,也是由莪山当地农户用自己种植的扫帚草绑扎制作而成,独具匠心。
柴禾墙面是民宿壁炉取暖的材料储备,需要不断补充,而扫把这类易于老化而廉价的地方材料需要不定期更换。这样的物质循环,将不断地激活建筑和原住村民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建筑真正融入乡土文脉。
在土坯房入口楼梯一侧专门设有一个以建造过程为主体的展厅,陈列老屋原貌、施工过程照片,以及设计模型和设计师草图等资料,其中凝聚的地方工匠的智慧与辛劳令到访的游客由衷感到佩服。
土坯房改造后的室内尽量保持原有构造,通过新砌砖墙上特意留出的裂缝可以看到黄色夯土墙体的原貌,结合灯光效果,以框景的手法再次凸显了老房子那时间沉淀下的美。
步入接待厅,阳光充沛,壁炉温暖,畲乡管家热情而亲切,桌上是自己做的当地小吃,吧台里是管家酿的香醇红曲酒,兴致来了管家即兴就给你来一段畲歌弹唱。
在老屋改造的民宿主体南侧,顺应山体延伸出的带状场地,三个新建的独栋别墅延续了同样的材料运用和空间逻辑,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
别墅客房由畲乡民居改造,畲族的文化融入在内饰,窄窄的楼梯,矮矮的柜子,设计过,又像没有设计过就像住在这里的日子,像是山居生活,又不像传统山村生活。
老屋内原有的风车、桌椅、坛罐和竹织物在改造前就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在改造后又以软装或装置的方式呈现;客房床头的红布彩带、卫生间内的马赛克和入户隔断的图案也都取材于畲族文化的符号纹样。
民宿的内部设计并没有刻意采用装饰元素,尽量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材料,这样更多的是向历史、向乡村及民俗文化的借鉴与致敬。
设计团队:张雷、刘玮、马海依、方运平、陈隽隽、吴冠中、何盛、刘莹、邵璇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