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公交枢纽 Architectus
2016-07-18 17:00
交通中转在历史上的城市和经济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而在今天我们认识到了新的公交换乘点的意义——它是城市核心区复兴的催化剂,且是2011年地震之后的首批基础工程。它作为新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仅要成为一个高效的公共交通中转中心,而且还要帮助界定重建后的新的城市特性与公共场地体验。
Architectus 赢得了本项目的竞赛,发展了一种集合性的城市内部的交通中心解决方案。它将良好的城市设计与人行体验,以及最为重要的——每日超过1000车次的巴士运营相结合。枢纽内整合了巴士、城际客运、出租车和自行车以及未来可能加入的轻轨。
L型的广场面对着Colombo 街和 Lichfield 街,提供了16个巴士终点候车亭。它们在平面图里面以新月形的分布被组织到了室内。为了最小化巴士的运行轨迹,设计采用了“反转的候车亭” 。驾驶员与操作者进行的高强度场地测试以及巴士管理系统的状况说服了所有的股东——这个非传统的方式对于这个项目来说是最佳选择。它能够隐藏并安全地保护巴士的内部流线,而且打造了一个与城市互动的便捷可达的广场。
广场含蓄地成为了城市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内外部以及座椅的材料都采用了相同的材料,发展出了一种街道家具的语言。在细节上能看出是混凝土与硬木料。
沿着Colombo 的主屋顶下是四个木质的小空间。他们为供乘客的让人舒心满意的服务:包括自行车和行李寄存,以及零售和餐饮网店——它们都开放地面对街道和广场前来的顾客。玻璃在室内外构成了无缝的衔接,提供了通透的视野,使人在公共领域能通过广场,看到之上的站台停靠的一列列巴士。
室内环境的体验透过一个完全自然通风的环境而得到增强——这种通风需求对于被柴油巴士和两个前面的道路包围的室内空间来说是个挑战。公交停靠厅有着自动滑门,能防止乘客走到车行的流线区域;门还带有特别设计的空气帘,可以有效阻止有毒气体的混入。整合安装的屋顶风斗仿照古代波斯风塔的设计,而临街的高层的百叶窗把室外的新鲜空气带到了广场。客运大厅由地板下的水循环系统来调节温度,其能量来源是地下水热泵系统。
设计的形式与材料受到了基督城已有风格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很大程度上遗失了的新哥特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附近保留的砖建筑。这些特征显著体现在折叠屋顶的几何形状与其两侧的山墙,还有带来良好采光并创建了一个内部体积感的天窗之上。这个天窗创建空间体量的做法受到了过去中转大厅的启发。然后,当地人 Rū nanga Ngāi Tūāhuriri 根据早期毛利人的航海故事创建了一个主题,并将其融入到了建筑的肌理之中。
整体的设计方法催生出这个整合了都市和乡村环境的城市设施,一方面让游客能够享受舒适,另一方面公交运营者能够把基督城的现代公交系统推向一个新纪元。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