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喜马拉雅山下的“乡土”校园 Csomas Room Foundation
2017-11-02 16:00
来自建筑师。Tanpo 地处印度喜马拉雅山下,在拉达克的桑嘎河中的遥远的溪谷里。当地社区要求建造一个学校。在这样一个学校的建筑设计中,主要面临的挑战是怎样提供一个在喜马拉雅的冬天里不需要燃烧石油的可生存环境;这个挑战的解决方案也会有教育目的。大约是因为印度人口中较少有拉达克人群,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拉达克的学校标准建造方案被提供出来,多数的标准学校都被建于海拔较低的查谟和喀什米尔内。那些建筑由于缺失供暖和隔热功能,并不适合在高于海平面3800米之地的冬天使用。因此,喜马拉雅地带的居民需要忍受长达三个月的强制性冬假。
Tanpo 的当地社区自2011年起,就拥有长期的投资方,来为冬季教学的老师们提供资金。但他们上课必须时常更换地点。来自匈牙利的 NEO 认证社会组织,Cosma’s Room Foundation,从2008年开始就在这个地区活动。他们开始了一个基于志愿者的历史遗迹保护项目,后期也发展成了关注教育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型企业。来自新加坡的 NEO 社会组织,Sightto Sky,同时也是该项目的冠名投资方,自从2015年起便与志愿者一起在拉达克组织了医疗支援。
Tanpo Solar School 是该组织第二所设计与建造的教育项目,功能上被要求建造成一个阳光房,来为25到30名孩子提供冬季中的日照。简单的几何结构和粗犷的空间外表是为了与当地高功能性的建筑特征相呼应,同时也符合当地传统的价值观。学校地点是由整个村庄人民一起选出,考虑到距离房屋的最佳路线和洪水的安全隐患,最终地点位于桑嘎河的上流。
通过使用当地收集的施工材料,如石头,鹅卵石,和泥土,设计尝试对周围环境带来最低的影响。房梁和支架的原材料来自拉达克的低海拔地区。玻璃,因为没有传统材料的替代品,是唯一来自工厂的加工材料。地基只有30厘米深,对于西方标准来说很浅,但使用了几个世纪的当地传统证明了其有效性。墙面的下半部分到地面上30厘米都由石头打造,以延伸至内部的空间。墙体的上半部分由双层,30厘米厚的晒泥砖堆砌而成,中间有当地产的稻草隔热。砌墙用的砂浆也同样是用制造砖块的泥土所制。
面向南面的巨大窗户有着双层中空玻璃,是一项简单,但并未使用过的(出于经济考虑)当地技术。两个开放式的窗户嵌板帮助了晴天里所需的通风。走廊有着面朝西面的窗户以矫正光源,在左侧的架子和洗手台,和在右侧的一个长凳。教室都有一些书架和有突出木块来方便钉上板子和海拔的墙体。屋顶特地安装了一个隐形的排水系统,其中暗藏呈金字塔形的斜坡以及朝向东西的水龙头。
建筑内部很容易在日出后迅速升温,这归功于大型窗户所产生类似温室的效应;在日落后,建筑也会很快降温,主要通过窗户同样会产生的散热作用。当然,教学也只会在白天进行。这个项目目的在于成为一个使用开放性资源进行的设计,并且能够再利用,也能变成当地人民的一个灵感来源。通过整个社区参与施工建造,设计规划的核心里面已经在附近流传。
© Balázs Szelecsényi, Brigitta Kovács, Borbála Bagi, Szilvia Odry
建筑师 Csoma's Room Foundation
建筑设计 Balázs Szelecsényi, Emese Bárdi, Balázs Irimiás, János Kacsó, Anna Fehér
摄影师 Balázs Szelecsényi, Balázs Szelecsényi, Brigitta Kovács, Borbála Bagi, Szilvia Odry, Brigitta Kovács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