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胶印工厂的再生 原地建筑
2017-12-04 20:00
不同于798那些德国精英血统的雄伟工厂,蜗居在美术馆后街的北京胶印厂更像是个工业化的四合院,带着北京胡同的市井气息。几栋不同历史的工业楼房分别建于上世纪60、70、90年代,除了层高稍高并无特别,但四面围合之间,曾经有过幽静的院落。
可惜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之后,原有产业陆续衰落停产,厂区也面目全非。管线老化裸露,闲置厂房被零散杂乱地分割出租,无序加建使整个厂区拥塞填堵,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这次结合戏剧文化功能置换的整体改造行动,期望为衰败的城市肌体注入新的生机。
尊重特有的院落历史情感,延展丰富的工业文化厚度,唤醒、激发内在活力,成为改造策略的切入点。
行动首先从针对性的局部切除入手,对导致整体淤塞的增生部分进行清理:东侧清除临时性私搭乱建,将杂乱的停车移出,留出安静前院;西端拆除粘连在两座主体结构之间的简陋铁皮房,形成后院;进一步清理两侧部分被堵死的胡同,贯通前后联系,让多层次的院落空间和街巷重见天日。
一条独特的空间穿行体系,突破原始结构的束缚,引导传统的院落街巷线索自由立体地流动生长。有时从地面庭院纵向迂回攀爬直上屋顶花园;有时以空中飞廊从一片屋面横向跳跃到另一片屋面;也有时果断切入室内或者地下,将阳光、空气和清新的自然引入内部空间。不再有枯燥单一的必经之路,交通动线演变成自由随意的三维游园小径,带动风景、室内外空间的互动。
厂区里原本无法到达、消极而各自孤立的屋面,被游廊全面唤醒,演变为高低错落漂浮空中的花园。每个花园的高度、景观体验、到达方式各不相同,是立体街巷中的流动风景。随处可见的空中花园弥补了地面空间的不足,为每个内部单元都带来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更创造了放松邂逅的交流场所,成为激发创新灵感的源泉。僵化呆滞的空间状态破解之后,共同生长出多样性的丰富环境聚落,是最适合文化创意生态发展的土壤。
多数厂房建于七十年代初期,墙体历经多次临时性的美化涂抹,已层层遮盖不见真容。如今通过一层层打磨,小心翼翼揭去装饰性覆层,让掩埋的历史真相重见天日。文革时期的砖墙裸露出来,质地不均、施工粗放,但直率地传递着那个特殊时代的气息与记忆。老古董虽不甚完美,却胜过赝品伪饰的光鲜,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
旧墙之上一系列的新增介入动作,都被刻意清晰地暴露在人们视线中,不假掩藏。因改造时的各自工艺不同,洞口有些有着刀具锐利的切痕,有的则残留敲凿的印迹、处于残缺与未完成状态。带着磨痕的不同年代老砖墙、紧贴浇注的加固混凝土墙、嵌入的钢梁、简约干净的玻璃,不同时代的工艺与材料界限分明地锚固在一起。如同锔瓷的钢钉,新与旧共同诉说岁月的变迁。
有悖于当前日趋精细的建筑方向,改造中采用了低精细度的材料、工艺和更直接的建造方法。钢材采用原始形状、规格,去除没必要的加工和装饰,以使每块材料的完整与独立性得到尊重。连接构造也尽量简单直接,试图展现出力量与本质的美。耐候钢板随着时间自然地斑驳锈蚀,与周围老砖墙默默对话。新建筑物已经开始融入到整体历史氛围中去,并使厂区深沉的工业气质得以进一步凝聚强化。
如果说游廊体系是园区的动脉,那么仓库剧场就是园区里的心脏、活力与魅力的源泉。剧场由危房拆除后原址新建而成,采用工业仓库式的建筑结构、厚重工字钢柱列和锈蚀耐候钢面板,时尚鲜活的戏剧场景与仓库厚重工业空间之间鲜明对比。而当夜幕降临或震撼一幕开启,仓库剧场朝向庭院的墙面将徐徐悬起,内部灯光人气喷涌而出,戏剧与文化生活不再受限于一个固定空间,活力渗透到园区每个角落。
前院成为没有边界的露天剧场,巷道成为串场通道,屋顶和游廊变身为空中舞台和看台,老砖房上挑出的露台成为包厢......演员与观众界限消除了,文化与生活的隔阂消失了。整个园区成为无所不在的开放剧场,进而与更广泛的城市生活融为一体。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