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广东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陶郅工作室
2018-11-16 18:50
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医+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相关规范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更加详细与严格,设计余地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这类学校尤其注重管理工作,加强管理意味着安全。但均质化的校园空间,固定的学习行为与学习场所否是学生真正需要与喜欢的?
由于感受到自身与其他孩子的不同而缺乏自信,特殊教育的学生往往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从而导致自卑自闭。因此,培养学生正常的沟通能力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均质化、忽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校园空间很难诱发沟通行为的产生。为此,在广东省河源市特殊教育学校项目中,我们试图做出改变,设计出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校园空间。
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设计学位126个,学生年龄段在6-12岁。基地处于一片底层高密度的民居之中,招收的孩子也大多来自于此。自由紧密排布的两三层小房屋、曲折的村道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元素。为此,设计从“村落”的原型入手,将学校按照使用功能拆分为若干个小体量建筑。各体量顺应用地边线自由布置,尽可能大地围合成内向的活动院落。低层高密度的校园空间特质、灵活的体块布局与周边村落相得益彰。从村落到学校,空间尺度自然过渡,增强学生对校园空间的认同感。值得一提的是,原基地西南侧有一高度约10m的小山包延伸至用地内部1/3面积范围,设计想依坡就势,在山坡上布置各功能体块。但用地北侧与南侧未来将会各建设一条城市道路,道路占用的山体将会被铲平,这样一来,用地范围内的山坡面积极少且孤立,只好作罢,实为可惜。
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民居命运未知,学校的建筑语言力图为孩子们保留最初“家”的记忆。各功能体量采用不同的坡顶形式,形成独一无二的小房子,增强标识性;在立面设计方面,建筑外墙以白色为主,与周边浅色调的民居呼应,东西山墙面也采取与民居相同尺度的方洞,自由散落在白墙之上,在体现民居特色之余不乏现代感。各小房子通过自然柔和的连廊联系为一体,好似蜿蜒的村道般在建筑之间流动。
设计将孩子们心中的“滑梯”原型再现出来:在内院中心设计一条螺旋上升的共享坡道。共享坡道按照1:12无障碍坡道坡度设计,平面呈螺旋形逐渐内缩。坡道的起点直接对着主入口大门,让孩子们一进入校园即可看到坡道入口。坡道与连廊如同趴在建筑之上的一只变色龙,而坡道即为变色龙的尾巴。
清晨的阳光冉冉升起,家长带着孩子们沿着坡道走进二层课室;傍晚放学,伴随着太阳缓缓落山,家长手牵着孩子也顺坡而下,各回各家。日出而学,日落而息。上下学,这一学校最基本的行为像加入了某种仪式感。坡道原本为孩子们设计,使用的时候由于要接送,家长也随同体验了一番。一圈坡道,两代人生。
▼平面图
项目名称:广东省河源市特殊教育学校 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陶郅工作室 公司网站:http://www.scutad.com.cn/a/jingpinzhanshi/jingpinzuopin/ 联系邮箱:251502013@qq.com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7年5月-2018年9月 主创及设计团队 建筑设计:陶郅、邓寿朋、苏笑悦 结构设计:龚模松、吴倩芸 电气设计:黄晓峰、陈涛、黄志炜 给排水设计:岑洪金 空调设计:王钊、彭蓉 节能设计:赵立华 设计总负责:陶郅、邓寿朋 施工单位: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广东省河源市 客户:河源市源城区政府代建项目管理办公室 建筑面积:9383㎡(含地下建筑面积1984㎡) 摄影版权:陶郅工作室(苏笑悦、周珂、贾长浩)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