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车展示中心 C19厂房改造 : 普罗建筑
2018-05-31 18:03
序言-空间诞生的时刻 空间出现的时刻到底是客观的逻辑建立,还是在时间的变化中由主观的反思性介入而浮现出来,在事务所的日常思考中,这成为我们的核心性讨论。 在之前完成的留云草堂这一项目中,我们试图将心理的图解直接生成了空间的核心结构逻辑。今年,我们得到一个机会,去探讨改造设计的这另一种思路,即如何与时间对话。
背景-120年老厂区的历史如何被“再呈现”? 中车1987文创园位于北京丰台区的二七机车厂内,整个百年厂区的生产区域整体逐步将改造为巨大文创园区,普罗建筑被委托进行示范区的整体建筑改造和规划,未来整体开发将遵循示范区的改造思路和原则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C19号厂房位于启动区核心,被计划改造成第一个示范展示中心。
这些老房子们见证了工业化的辉煌和转变。历史是抽象的,甚至是符号化的,但是我们觉得原始的空间意图却是能感知的,能表达的。 。 新意图如果能够尽量的容纳老的历史的意图的继续存在,在我们看来,即是改造对原始建筑历史的有态度的“再呈现”。
思考-原始建筑的空间意图? 原始建筑是一栋高大的生产车间,有着极为明亮宽敞的空间感,这让我们意识到这个厂房的高度和气质实际在诉说着他自己的独特历史-即外部的世界在不断变化,而我是一个观察着这个世界的不变的场所,我的历史感造就了与现实世界的脱离,所以我在现实的外部存在着。 从建筑物的角度,我们要处理一个“室内”的空间,而从空间意志的角度,我们必须要面对它“意义上的外部”这一现实。
设计-如何创造“意义上的外部” 为了实现这个“外部”的感受,首先我们就把空间的形式感知放在第一位,而功能放在第二位,即空间的形式将使用者关注点放到空间自己的意图诉说上,而不是功能诉求上。 这样,我们希望呈现的老空间的意图就不会被新的功能的意图所淹没。
建筑的功能要求被很明显的分成了两个同样重要的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外部活动使用,即举办发布会,展览等需要多数人聚集的活动空间。 另一部分是作为展示中心自己的功能,即园区项目展示,洽谈,工作人员办公,会议等。 这两部分从空间的使用要求上其实存在着对立,公共活动部分要求尽量的开敞,大空间,而展示洽谈办公则希望相对私密。 这就形成了具体设计中最大的问题,即如何让两部分共存在一个连贯的空间中,但却互不干扰。 同时,每个部分空间都能感受到这部分功能是整个厂房的核心空间,而不被硬性分割成两部分。
两部分主要的功能被垂直分区。一层为公共路演区,二三层为展示洽谈办公区。 路演区为一个三层通高的中部空间,作为座位的大楼梯从天空上倾泻而下,上面正对着屋顶中部的天窗。 这部分感受到新植入的空间包裹着原始的旧空间,成为了原始空间的“意义上的外部”。在楼梯对面可以看到一条环形的白色物体悬浮于厂房的中部。 它与原始厂房的墙面完全脱开,边缘处用金属网衔接,空气在其缝隙中自由流通。 夜晚到来,这个白色的异质物就像漂浮在老建筑的外壳里,同时它又是人们使用整个空间的线索和发动机。
技术反思-如何实现改造的美学 1. 设备:为了保持原始屋顶三角桁架的干净的结构美感不被走动的管线和机破坏,我们将空调的机械设备和管线等都集成在中间盒子中。
2. 结构:由于老建筑自己的结构体系非常固定且脆弱,由于工期速度的要求,我们新植入的部分结构使用了钢结构。 钢结构柱子与老墙体脱开1米,避免与老结构基础打架。新建楼板与老建筑墙体完全脱开,避免二次伤害以及对原建筑结构加固带来的高额费用。
3. 材料:在空间中我们使用了一些折叠拉门,由于使用了聚碳酸酯板的轻质材料,这些拉门可以在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完全拉开,其模糊的表面特性增强了与老砖墙之间的疏离感。
4. 混合现实技术:为了在改造项目中完全真实的模拟改造部分在原始空间中的真实感受,普罗建筑在国内率先使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来模拟并指导空间改造的方案。 通过AR技术的辅助,我们将设计方案在真实的项目厂房内进行投射,模拟真实的使用流线和场景,观察设计方案在真实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空间尺度与美学感受,从而反馈回电脑中进行再次的调整与论证。
启示 改造建筑本质上是在跟时间对话。空间的逻辑服务于与原始空间存在意志和意图的尊重与挖掘。 新空间的诞生时刻始于诸如对内外部关系的充分思考,发展于使用与体验中的场所解读与认知,终于对材料与结构的感性建构。C19的改造或许成为我们改造设计上的一个转折点
建筑师 普罗建筑 地址 长辛店杨公庄,丰台区,北京市,中国 主持建筑师 常可、李汶翰、刘敏杰 设计团队 姜宏辉、张昊、赵建伟、林旺铭、冯攀遨 项目年份 2018
下载